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深度思考国学与传统文化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

作者: 雨寒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16:01 被阅读8次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中,引用了不少古代先贤的经典名句,表达了我们党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也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任的郑重承诺。

    恶竹应须斩万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

    释义:

            新松朴实挺拔、四季常青,恨不得它能长到千尺之高;恶竹随处乱生、肆意钻营,斩去万竿也不嫌多。寓意对于美好的事物要努力维护、不断完善,而对丑恶现象应当究其根源、斩草除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杜甫的这两句诗。

            这期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说,这首诗的原意是,要想让小松树茁壮成长,就必须要清除伴生的恶竹。这就像是官场的风气,如果腐败、疲沓的风气不除,廉洁、高效的风气就难以确立。

            这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黄一兵研究员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的这两句诗,表达了反腐败的决心。这个决心来自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担当,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

      古之良吏周任有言:“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意思是,治理国与家的人,看到坏事就要像农夫看到杂草一样,务必除去它;把除去的杂草积聚起来用做肥料,锄去杂草的根,不使它生长,那么好事就可以发展了。这实际上讲的就是除恶务尽、抑恶扬善的道理。

      《史记》记载,春秋魏文侯时期,邺县县令西门豹遇到了当地官僚勾结巫婆搜刮民财、强抢民女的事件。他们每年假借给河神娶媳妇,不仅强征暴敛百姓钱财,还把为河神挑选的新娘置身河中。结果县里百姓都带着女儿逃跑他乡,邺县因此越来越空虚、穷困。又到了给河神娶媳妇的日子,嫉恶如仇的西门豹来到河边,命令手下将巫婆及其弟子,还有与之勾结的官员一个个投入河里。从此,再也没人敢以给河神娶媳妇为由行恶了。

      《商君书》上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利用严酷的惩戒手段铲除恶人最具震慑力,所谓“以刑去刑” 指的也是从重量刑,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人之所以行恶,往往因为心中有贪欲,而又经受不住财色名利的诱惑。如果人不能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就必须用有效的措施制约其行为。子产担任郑国之相时,制定了严密的法令制度,结果三年大治。他病重将死时嘱托大臣游吉说:火的形象十分严酷,可是很少有人烧伤;水的样子十分柔软,可是很多人被淹死。所以你执行刑罚一定要严厉,不要让人因为你的懦弱而溺毙。但是游吉没有严厉地实施刑罚,结果郑国的年轻人开始拉帮结派偷盗行窃,最终成了郑国的祸患。由此可见,设计合理的制度来防范、节制人们的恶行十分必要,义无反顾地严格执行,更加重要。稍微放松一下要求,不良后果就会产生。

      惩恶的目的是扬善,只有善的力量强大起来,恶的势力才能被压制下去。更何况恶是可以转化为善的,《周易》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制恶言恶行的同时还要张扬善言善行,也就是顺着人性追求美善的自然规律转恶为善,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顺着人的天性而修美,就需要善言善行的引导。《史记》记载,大舜年轻时在雷泽以捕鱼为生,当地民风恶劣,年轻力壮的人都去争抢鱼虾丰足的深潭厚泽,而老弱之人没有能力与他们争抢,只好冒险去急流险滩中捕鱼。大舜看到这种情况,就将自己捕鱼的地方让给老弱,渐渐地,有人开始效仿他。对这些人的善行,大舜极力称赞,让大家都跟着学习。时间久了,雷泽的人慢慢都不再争抢,而是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于是民俗大化。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德法相依、德治礼序,惩恶与扬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际上人人都有好善恶恶的本能,但是难免被诱惑冲昏头脑。因此施以崇善好德的教育和社会引导,同时辅以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这样一来,一方面让人明了善的美好而坚定向善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让人畏惧恶的后果而从内心深处不敢为恶。

    美好要去维护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如若让横行一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逍遥法外、对贪婪成性欲壑难填的腐败分子心慈手软,必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最终失去民心,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决不“养痈遗患”的意义所在。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唐·白居易《策林》

    释义:

            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根治。

            2015年的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的时候,在谈到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时,引用了这个典故。

          赵冬梅教授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找到灾害根源的人才是真正善于消除灾害的人,能够找到病根,并且去除病根的医生才是真正会治病的好医生。其核心含义就是要做到正本清源,解决问题要从源头下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建设,有一个金句大家特别熟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那究竟怎样才能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

            黄一兵研究员解读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一,就必须打造有效的制度笼子;另一方面,就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

          《群书治要·鹖冠子》记载,魏文侯向扁鹊请教:“听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人未得病之前就向他们讲养生之道,使人基本不生病,但是他的名声不出于这个病人之家;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病情刚有了微小症状时给以对治,他的名声不出于病人所居住的巷子。我的医术最差,因为我是在人的病势很严重时,割开他的肌肤,给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但是大众看了后都非常赞叹,认为我可以起死复生、妙手回春,所以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国家。”

            这个故事说明,“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教导人按着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使人基本不得病。当然,如果一个人生了病,高烧40度,必须先给他降温,再去找生病的症结。标和本是一体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乱了阵脚。同样道理,反腐败也需要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要根除腐败,首先要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腐败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后腐朽思想和私欲膨胀;纪律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使腐败行为存在可乘之机。权力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谁来用、怎样用。所以,治理腐败要从用权者和用权制度两方面来寻找病因。

            领导者私欲膨胀和腐朽观念是腐败产生的内因,而纪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外因。内因是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而外因只是它产生的条件。从根本上说,腐败现象的产生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出了问题。所以,要根除腐败,就要通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消除领导干部的腐朽思想,并把其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道德的教化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甚至能达到高于“不敢欺”和“不能欺”的“不忍欺”的治理境界。

            其次,可以避免“民免而无耻”的现象,即人们只求能免于受罚,却没有羞耻心,甚至还以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为荣,以致“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最后,可以避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即法律的条款越来越细致,但是违法乱纪的人却依然众多。《袁子正书》中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

            总之,“人心正则国治,人心坏则国乱。”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

            所谓“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意思为讲道德修养要从小事做起,要学习儒家的“正心”观念和佛教的“定心”观念,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大事、忘了大义。“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指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不要被欲望牵着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应是化用了古代“慎微”和“慎欲”两种思想。孔子《论语》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用了这句典故。组织工作是选人、用人的,那从源头上就要把好干部的廉洁关。

            赵冬梅教授说,“微利”是指小利,贪小便宜的人无法达成高远的目标。

    慎微

            “五色”典故出自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如果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东西过度摄入,就会损害视力,损害听力,还会让我们长胖。因此,我们不要被这些表面化的东西所诱惑、所迷惑。这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慎微”。

            黄一兵研究员解读说,我们共产党人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永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这样才能真正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思想智慧。学习习近平用典,既能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融古于今,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

          (来源:央视网、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jx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