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权威赫皇帝威武由此可见,而中国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圣旨更是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
圣旨到,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啼天哭地,有人昏天黑地,人生百态不一而足。圣旨自是出于皇家一言,内容虽五花八门,可基本上是一事一了。但接圣旨之后,终其一生就主营一个行当的不多见。
有这样的人吗?还真有,“奉旨填词柳三变”即是。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十九岁的柳三变一蹴而就《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就连金主完颜亮惊艳此词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才有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的宋金采石之战。
于是,柳三变踌躇满志地参加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科考,本以为“我少年读书 无所不窥”“定然魁甲登高第”。
不出意外,果然出了意外,柳三变名落孙山。
什么情况?考试一结束,宋真宗皇帝就下诏:“读非圣之书,以属辞浮糜者,皆严遣之。”打个比方吧,当众人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时,而柳三变眉开眼笑/挤眉弄眼“妹妹你坐船头 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你柳三变不落榜谁落榜啊!
唐朝黄巢曾《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哎呀 刺挠啊 说不上哪 闹⼼扒拉 哎呀 难受啊 这旮沓 够不着啊”,郁闷之下的柳三变不由自主地也赋诗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同为科考失意人,黄巢是“杀气腾腾蔽远空”杀意盎然惊天地,而柳三变怒发牢骚的骨子里则是欲拒还迎的委婉。
正如元朝无名氏的杂剧《马陵道》的开头所言,“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柳三变一如既往“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般地不忘初心。
公元1015年,柳三变第二次参加科举,败北;公元1018年,柳三变第三次参加科举,铩羽;公元1024年,柳三变第四次参加科举,失利。
柳三变到底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众说纷纭。
有一事不得不提,期间,宋仁宗在考中进士的名单里见到了柳三变的名字,竟一笔勾掉,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当初的《鹤冲天》当真不知轻重地一飞冲天。屡试不第,这究竟是柳三变祸从口出,还是宋仁宗从谏如流?
柳三变别无出路,自嘲曰:“小生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他在苏州、杭州一带,终日流连歌馆妓楼瓦肆勾栏,吟风弄月。以至于后来,“凡有井水处 皆能歌柳词”。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听到幕士言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卓板 唱‘大江东去’”,而“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大文豪苏东坡也为之绝倒。嘻,婉约对战豪放丝毫不落下风。
景祐元年(1034年),宋仁宗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折戟沉沙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三变闻讯,迅即赶赴京师。这位大才子痛悟机敏地更名柳永,终于在自己五十多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这让知天命之年的柳三变是“人在艳阳中 桃花映面红”啊。
所以,什么无心仕途,什么淡泊名利,什么视功名如粪土,都是拼博到无能为力时的遁词?
这之后,柳永才算玉汝于成地融入公务员体制,有了正儿八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泗州判官、著作佐郎、西京灵台山令、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等职。
这一连串的官职虽看得人眼花缭乱,更云山雾罩。但千年以来,人们喜闻乐道的是,那个偎依在红巾翠袖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三变,那个“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柳三变,那个醉酒狂歌“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的柳三变,而不是那个被乌纱官袍束锢了心身的柳永。
嗟乎!亘古不变的“杨柳岸 晓风残月”依旧千种风情,可谁温柔在问“今宵酒醒何处”?
2024年3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