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这回事儿

作者: 颖瑶 | 来源:发表于2024-03-29 22:1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曾发于个人公众号及传统媒体,文责自负。

    《乡野茶席》(水彩)颖瑶手绘

    很久没打球,拿拍都感觉别扭,勉强上场,很快就输了一局,拍档气急败坏说我:“怎么回事儿?球技差还不用脑子!放一个短球再回一个远球,网前后场交叉进行,这也不会吗?!一点控场的节奏感都没有!”我无言以对,毕竟人家说得句句在理。球艺出众的羽毛球高手,不仅球技过硬,还擅于控场,把对手吊得左右前后满场跑,自己却轻松得很。和别人说起球来,喜欢画草图,吧啦吧啦讲前后关系、远近关系、虚晃一枪和大力扣杀等等,最后再总结一句:要学会控制打球的节奏。

    不光打球,画画也讲节奏。教学生画线描写生,苦口婆心地示范——“人物的头发分组画,线条密一点;手臂里外两条线,简洁流畅;毛衣的纹路细密华丽,裤子就尽量简洁;用线条的疏密对比、有意留白营造画面的节奏感。”刚开始学生似懂非懂,重复次数多了,慢慢找到感觉,加上我大张旗鼓展示佳作,强调谁谁谁的画面黑白灰节奏感特别棒,谁谁谁擅长用对比关系组织画面……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经营画面,譬如这几天设计母亲节海报,画面节奏安排得明明白白:下半部分人物紧凑热闹,上半部分灯饰简洁疏朗,一紧一松、疏密得当,说不出的妥帖舒服。

    书法当然也有节奏,天下第三大行书《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通篇跌宕起伏、变化多端、自由豪放之至。帖中四处夸张的中锋长针,即“年”、“中”、“苇”、“币”四字拉长的竖画,犹如破茧而出一般,营造宽松的空间,与其他压抑的笔画、紧密的扁字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其实是东坡在书写时借笔意抒发郁闷之气,让压抑低落的情绪有个出处。从第一首诗跨入第二首诗时,字体由小变大,墨色由浓转淡,贴合了心绪情感的变化,落到纸上构成篇章的节奏,后人在欣赏时明显捕捉到书写者当时的情绪起伏波动。

    《寒食帖》(宋  苏轼)

    我不擅行书,日常书写在小篆和楷书之间切换,禇遂良的《倪宽赞》我通临了许多次,一笔一划,如春蚕吐丝,不紧不慢地写完30米的长卷,铺开来阵势吓人,细看却总觉呆板,工整有余,灵动不足,与禇书的轻盈曼妙、顿挫生姿相去甚远。直到有一天得高人指点,他站在我的日课前,沉吟片刻,点出几个字:“不要每一笔、每个字都写得那么实,你尝试把这几个字整体笔画写细一些,注意细而劲挺;这几个字某些笔画写细一点。注意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关系与虚实对比,通篇的气息才不会那么呆板、凝滞。节奏变化起来,书写才会显得轻快、灵动。”

    我恍然大悟,之前总认为楷书的节奏变化难以实现,远不如行书那样自由恣意,可以用长笔画、飞白枯笔、墨色浓淡等建立对比关系,自然生发出丰富的节奏变化。被格子约束住的楷书,原来并非每一笔都要写得那么实在,一昧追求稳健厚拙,就会缺失轻灵生动,某些字某些笔画不妨提着笔按着写,在疾缓提按中写出虚实感、律动感,有节奏变化的作品,富有神采和生命力,不会让观者觉得书写者一直处于紧张和过分认真中。得到高人指点的我,书艺突然上了一个新台阶,创作中常退后几步,眯着眼琢磨整件作品,把节奏感放到首位来考虑,不再过分追求笔画细节。

    古人常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讲的是松紧有度有节制,主张个体拥有控制节奏的超能力。无论书画创作还是打球,把握节奏、调整节奏都是智者的行为,唯如此,才能攀升到更高的高度。同理,生活也是如此,一直躺平不可取,一直绷紧最终也会让人疲惫不堪,自己受累,旁人也深受困扰。生活艺术家大抵都是节奏大师,懂得什么时候紧张有序,什么时候该小懒一下,读闲书品新茶,和三五好友相约,去海边翻翻螃蟹挖挖蚝,哪怕靠着大树打个盹,也是有意而为的放慢节奏,为接下来的紧张生活充电蓄能。如此这般,松松紧紧,循环往复,谱成神采斐然、富有变化的生命乐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节奏这回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km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