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时间读完《非暴力沟通》
反思过往自己的沟通方式,真的太暴力了!!!
全书没有深奥难懂的道理 有的都是日常生活常常碰到的案例,所以读起来轻松易懂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的觉察与真诚表达,而不在于沟通过程使用什么语言技巧 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愤怒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诚实地表达自己后,提出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书中举例:一位母亲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XX,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明确地请求)
现实场景一般是:XX,不要随便扔袜子好吗?妈妈刚刚搞了一个小时的卫生,好不容易整理干净,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哦
不难看出,两个表达方式的区别,后者几乎都是评价(xx是一个不爱整洁且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1. 区分观察与评论:社会心理学中有一条阿伦森第一定律: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描述观察而不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论。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观察与评论的差别:
(1)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评论:你太大方了。
观察:当我看到你把吃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2)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对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评论:她无法完成工作。
观察: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
(3) 把预测当作事实:
评论: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
观察: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4) 缺乏依据:
评论: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观察: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5) 评价他人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在过去五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6)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评论:索菲长得很丑
观察: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2 区分感受与想法
简单地说,表达感受就是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非一些想法,一般来说,使用”我觉得“”我被XX”等词语常常就是表达想法,通过以下例子可以简单地理解:
感受:我很难过
想法:我觉你不在乎我
3 挖掘感受的来源: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得时候,我们一般都是选择责备自己或责备他人。却很少尝试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和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例子: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上面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的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4 表达请求,区分请求与命令
*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来表达请求
*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通过以下例子来加深对请求的理解:
不是明确的请求:我希望你不要再喝酒了。
明确的请求: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别的方式可以满足那些需要
5 学会倾听:
倾听的第一步,是留意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说教,以下一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找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第二步,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步,给他人反馈,可以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很考验说话的技巧,用不好就成了心理咨询师了),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帮助理解:
你说的是什么事情?
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加入猜测)
第四步 保持关注,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认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最后,如果我们的痛苦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不妨试试以下步骤: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日常沟通要注意️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打断比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像被人当作负担。
*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来代替 “不得不
最后总结
中国人普遍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存在只关注事情本身而忽视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形成误解,书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艾里斯与里芙>> 我们生活上经常会碰到里芙这样的人明明只是想靠近或加入联系,确因为不善表达出来,变成攻击。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艾里斯?会因为一句话而自我怀疑,怨恨别人。其实很多都是我们将对方的表达方式(语气)当成表达本身,而不去考虑说话的内容和说话者的感受与需要,所以我们要克服第一反应,先冷静下来,再做进一步分析。
多换位思考 铭记沟通四要素
能同时满足双方需求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