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奇胜居多,城区内汇集了奇异园林亭阁,掩映在古老的民居之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几座宝塔,北有北寺塔,西南角有瑞光塔,西北是虎丘塔,而双塔就坐落于城东南的定慧寺巷内,是苏州最有特色的两座宝塔,成为沿干将路一带别致的景点。
一千多年前,没有有什么像样的高层建筑,一般的楼阁也就两层,哪怕是三层便称得上高楼了。世俗建筑之外,大大提升古代城市天际线的,便是佛塔。因为不考虑居住,甚至不需要登临,层级和高度便可以大大增加。因此,不要说城内,就是城外几十里抬头便能看到双塔,
近几十年来,随着古城高楼的增长。双塔如今耳畔不闻晨钟暮鼓诵经声,眼前只有车水马龙人喧闹。百十米外怕是一楼障目,不见塔影了。但历史厚重、文化气息浓郁的双塔并不落寞和自惭,它仍然是古城的文化符号,在红尘的烟火中,细细聆听岁月的呢喃,默默暗数流年的悲喜,以一颗安然的心,淡看世间浮华,默默“注视”着江南小巷的人来人往。
从凤凰街拐入定慧寺巷,巷口不远便是定慧寺。定慧寺最早时是与双塔院并列的,当时与寿宁万岁禅院(即双塔寺)分为两寺,在元末毁于兵火,之后在重建时分院的,现在的定慧寺是一座独立的寺院。殿前有两株古银杏,树龄超过200年,见证着寺院的沧桑历史。古银杏金黄的银杏搭配寺庙的古建筑,已成为苏城深秋一道独特的风景。
向前不到百米,一个小广场,影壁上书“唐宋遗韵”四字,对面就是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
罗汉院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初名般若院,五代吴越改为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王文罕兄弟捐资重修殿宇,并增建砖塔两座,形制模仿木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间相距仅二十来米,西塔略高。北宋至道年间,寺院更名为寿宁万岁禅院,又称双塔寺。双塔曾于南宋、明、清经历多次维修,太平天国时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双塔及正殿遗迹。
双塔园分前后院,受院墙的视线阻挡,从前院中间只可看到古塔的大部分,黄色墙身,黑色檐瓦,红色梁柱,尚有底部被院墙遮住。
前院设有碑廊,古碑林立,宋明两代多通碑记录了寺院、宝塔、殿阁的兴衰沿革。特别是《吴郡寿宁万岁禅院之记》为近代出土,保存完好。
前院两厢室内展出古代各式石雕,值得注意的是三尊石罗汉,这正是埋于殿址积土中的宋代遗存,石罗汉系紫色花岗岩所刻,因石质粗坚,施工不易,因此刀法平浅。两尊头部已失,唯一完整者似乎头像也是后来接合的,已非原物。此外,尚有石门槛、石须弥座、石狮等石刻遗存,惜残损者居多。
二道门由陈从周题“罗汉院”,石门极古雅,门楼砖雕上有“寿宁万岁”四字,正是旧时寺名。
跨过此门,才得以见双塔全貌。双塔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千年坚守痴心不改,无言诉说着当年的辉煌,沧桑写满了容颜,风尘弥漫了周身,年轮刻上了眉梢,但在时光的眼眸中,依然透露着睿智、豁达。
双塔东西而立,相距甚近,外貌几乎是一模一样,形制、结构、体量相同,高度都在33米左右,似兄弟,又似姑嫂,相互守望以度悠悠岁月。因此,苏州老百姓称之为“兄弟塔”或“姑嫂塔”。国内现存双塔总数不少,苏州双塔是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
双塔是七层八角砖结构仿楼阁式塔,形制模仿木塔,砖面用红黄两色粉饰,塔身逐级收分,直入云霄,彰显了精巧秀美的江南风格。
腰檐以叠涩式“拔檐砖”和“菱角牙子”各三层相间挑出,顶覆灰瓦,翼角如飞。塔壁每层四面辟壶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方室逐层错闪45度,各层门窗方位也随之上下相闪,不但外观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且使塔壁负荷分布较为均衡。
最上塔尖高耸,铁刹下为基座,自下而上分别是覆钵、露盘、七重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再上复施宝珠和仰莲,刹顶置葫芦。
令人费解的是塔冠上高达10米的塔刹,生铁铸成的塔刹每个足有5吨重,上端尖尖,与现在的避雷针相似,安装上去并非易事。而此塔刹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无法推断。
双塔在建筑学上也是奇迹,像这样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全国是惟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两座并肩之塔,历经千年而形状完好,经受多次地震的考验,这引起了众多中外建筑学家的高度关注,成为对古建筑重要的研究实体。
双塔的后面就是著名的罗汉院正殿遗址,此院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当时称般若院,五代吴越钱氏改为罗汉院,北宋雍熙年间又称西方院,几经兴废,直至清代还曾多次修缮,正殿毁于咸同之际的战火,如今仅剩眼前的残存柱础。
建于北宋早期的正殿遗址,四周石基依旧,正门石槛还如当初之样,两旁及院落四角石柱巍然而立,数百年竖立不倒,每根石柱都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前排正中的两根高大完整,雕着精细的龙凤图腾花纹,其雕刻工艺实乃罕见。
生活在这座小城,便常常会路过双塔,虽非刻意地去看,却也会尽可能短暂的驻留。有时候哪怕是瞥上一眼,便感到心灵沉静下来,空明澄澈,如拂去杂尘,回归本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