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伶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伶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假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
译文:戏子演戏时,模仿古人说话,模仿古人发笑,模仿古人发怒;当今的读书人写文章时也是如此。戏子在戏台上很像古人,一下戏台又恢复戏子的身份;现在的读书人写文章又和这点相似。假使让古人见到现在的文人,真不知他们要如何生气,如何发笑,如何讲话了。
随感: 我们都知道,戏子与文人,两者虽分属不同领域,却似在某一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戏子演戏,他们走上戏台,瞬间便化身为古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似从古老的卷轴中走出,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在台上模仿古人的言谈举止,或沉稳、或激昂、或哀婉,令观众如痴如醉。
不过,戏子的身份终究只是戏子。一旦走下戏台,他们脱下戏服,卸去妆容,回归现实。这种变化,如同梦幻泡影,短暂而真实。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将古人的风采、情感、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却又能在现实中与之划清界限。
当今的读书人写文章,也有其相似之处。他们通过笔墨,追溯古人的智慧,抒发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文章中,他们仿佛与古人对话,彼此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文章充满了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内涵。
但是,与戏子一样,读书人也只是现代人。他们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真正地成为古人。他们的文章,虽然充满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借鉴,但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假使让古人见到现在的文人,他们或许会感到惊讶,甚至生气、发笑。因为他们看到的,不再是纯粹的古人,而是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思考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变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化的进步。
戏子与文人,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将古人与现代人联系在一起。他们让我们看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通过他们的演绎和创作,得以传承和发扬。这种传承和发扬,正是我们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在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种文化精神。无论是戏子还是文人,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风采和智慧。让我们在欣赏他们的表演和文章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地思考和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走好人生之路,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