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历史都是读过去,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可是想一下,那些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不都是当时发生过由后人编写的吗?记得以前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每个朝代会由专门的史官,把当时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样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
事实是这样吗?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花了五十年时间,写下了1500万字,完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历史,他们却告诉我们“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是偏见。”想要归纳历史的规律,想要探究历史哲学,都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一般,“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做法。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
一个学者的视野越开阔,他的观点就越谦卑。我们普通人该如何了解身边发生的事,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像史学家的去研究历史,但是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身边能看到的事情。通过观察我们能看到的一些事情,来发现世界的变化,这样恐怕远远不够,现在北大经济学者何帆老师,就发下宏愿,要用三十年时间,写出一部中国三十年的发展史。
读《变量》之思考~1我由衷的为何帆老师的勇气折服,在心里庆幸,能够在有生之年,通过阅读何帆老师的著作,让自己感知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变迁。这既是一部写给未来人看的书,又是写给现代人看的书。写书人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亲身的采访那些当事人,把这些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汇编成册,通过一年一本书的方式,用每年发生的事告诉我们,那些小的变化是怎么逐渐变成大变化的。
我不知道如何来形容这本书,只想通过读这本书,来发现生活中的慢变量是什么,对!书中用慢变量与快变量这个概念来形容世界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是快变量,就像现在看五年前,十年前那样,在当时我们对身处的世界是无感的,也是等到现在看到已经成形的事物,才感到世界的变化是这么大。
其实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这些变化我们从未细心的去观察。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用观察一棵树的变化,学会去观察身边那些事,去发现那些小趋势。历史感能让你意识到命运和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只有拥有了历史感这双特殊的慧眼,我们才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历史之中,感觉到自己与过去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活在当下的感受才会更加的深切。
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好像站在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上,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就像是舞台上的一块地板一样,看着舞台上的人在忙碌着,而自己只能看到身上踏过的脚步。我发现自己也逐渐学会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从地板上往上仰视,从远处用望远镜观察,从近处用放大镜去细心的观察,站在高处,学会用鹰一样的视角去观察。
写这篇文章不想为谁唱赞歌,而是觉得能发现这本书是我的荣幸,这不是什么工具书,但是却教会我怎么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历史感。全书仅17万余字,却是作者行走了中国二十多个省市,与当事人有过直接的接触,从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我感受到了真实,难道我们不想知道一个真实的历史吗?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未来的三十年,历史的轨迹将不知道向何处运行,但是可以肯定的,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他必将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运行。我们现在人有幸亲身经历这些历史的变革,更为幸运的是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学者,愿意用三十年来为我们发现这些变革。
我想也许在某一天,他会出现在你我身边,来探访我们在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也可能我们也会成为书中的某个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我们走过的地方,经过的城市,做过的工作,都留下了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我们回头望的历史。这些历史都是真真切切发生的,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笔把看到的事给记录下来,这也是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小部分。
虽然我们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是沧海一粟,也正是有了众多的沧海一粟,才凝聚成了历史舞台上的众生百相。历史从来都是一个“反转大师”,不可忽视那些看似微弱的亮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束光,怎么样让自己生命的那束光发出更持久的光芒。这需要每个人去思考,去选择,也许你会成为下一个趋势中的主角,也许会像撒哈拉沙漠中的一粒沙。
不管成为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人物,你都应该庆幸,你曾来到过这个世界,呼吸过这里的空气,也曾在空旷的田野中呐喊。那些经历已经可以让你感受到过这个世界的气息,这些气息中也会有你曾留下的某些蛛丝马迹。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每一个人与世界形成互联成为现实,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大的同时,每个人已成为了其中的某一个节点。
世界在发生着变化,普通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怎么样在这些变化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现在还没有读完这本书,已经让我感受到书中文字散发出的魅力,吸引着我继续跟着笔者的思路思考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