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最初的了解就是上个世纪一个男人想要变成女人的故事,小雀斑的美在我看到海报的那一刻就被她征服了,那种融在骨子里女人的优雅,多情的眼眸,温柔细腻的腔调,都是这部影片我喜欢的点。
1926年哥本哈根,埃纳尔是一位有才华的风景画家,不爱参与热闹的聚会,性格细腻的让有些人可能觉得娘气,五官精致漂亮得胜过女人,他的妻子格尔达是擅长人物绘画家,精致卷发,让人一眼就觉得极具油画气质的女人。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埃纳尔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埃纳尔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再满足于隐藏蜷伏在阴暗的角落,他认为自己生来本就应该是一个女人,他想要做一个女人。
两人经过无奈痛苦和挣扎,最终,格尔达选择了成全,支持丈夫的决定,哪怕意味着她将失去他。通过各地寻访医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或心理疾病,不被人理解,无助和苦闷后莉莉接受了一个医生的建议,冒着巨大的风险,做手术变成女人。故事的结局,莉莉术后在格尔达的怀里去世了,格尔达回到了他的故乡,面对画中同样的风景,她哭了,也笑了。
影评《丹麦女孩》 影评《丹麦女孩》说说一些观影体会吧,影片中提到的性别困惑,这是我第二次接触到这方面词汇,第一次是在看《奇葩说》 的海选中,有一个选手是“流性人”,挺感兴趣就做了一些相关方面的了解。流性人,就是指在不同时间经历性别认知改变的人,在他内心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性别特征和表现交织在一起,而不适应传统的女孩或是男孩的框架。通俗的说法可以这样理解,由个人意志选择“忽男忽女”。
首先,这不是一种变态,我很讨厌别人把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就称之为变态,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其次,这在医学上是一种疾病,目前无法治愈;最后,这在我看来就像一种身份认知障碍 ,埃纳尔开始怀疑自己男性的身份,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女人,他渴望当一个女人,包括结婚生子,这就像一种别样的人生追求,他所有的挣扎和困惑在于他苦苦追寻,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埃纳尔or 莉莉?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影片的核心,不断的寻找自我,我喜欢莉莉的勇敢和坚韧,她在死后可以说“完整”,可我也好心疼格尔达肩上承担的苦难和对不管是埃纳尔还是莉莉深沉的爱,她爱他,并支持着他的一切。这一切,在那个世俗的年代里,显得无比伟大。想知道,当你爱的人像洋葱般层层剥去外衣,你会爱他到第几层?
毋庸置疑,埃纳尔在很多人眼里更是自私的,他似乎在用整个生命叫嚣着自我内心的释放,却忽略了自己妻子的感受,他是她的丈夫,她所面临的是失去自己的丈夫把他变成一个女人,他却从未试想夜深人静的孤独和寒冷里,她又有多脆弱,多需要一个作为丈夫宽厚的依靠,而不是分享裙装的姐妹。喜欢她在莉莉做完手术醒来那一刻的那句“I am here。”她像美人鱼,把美丽的鱼尾换为双腿只为陪丈夫共舞,却无人体会她足尖锥心刺骨的疼,她是成功的,完成了从一个妻子到闺密的转换,成功得让人心疼。
影评《丹麦女孩》影片中,有些镜头和对白让人印象深刻。
在丹麦哥本哈根的街头,莉莉巧遇了以前相识的一个朋友,面对疑问,她是这样说的
“一个医生把你变成了女人?”
“不,不能这样说,我生来就是女人,可发生了一些不对的事情,就像我生了一种病,医生他有方法,把我治愈了”莉莉欢欣鼓舞,她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并享受着作为一个女人的快乐,如果情感走向如此下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惜,影片中莉莉最后的一场手术失败了,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失败的风险是很高的,她在手术后要求去花园晒晒太阳,她告诉格尔达“我终于完整了,我梦见我是一个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她在向我微笑,她叫我莉莉....”
影评《丹麦女孩》 影评《丹麦女孩》莉莉在格尔达的陪伴下微笑着离开了,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她是完整的女人,莉莉.布莱尔。
演员的演技没的说的,我最喜欢莉莉模仿和学习女性肢体动作的场景,那一种超越女人的高贵优雅,促不及防的喜悦,害怕被人察觉的胆怯,一点点的小心思,都那么真实,影片表演的张力让人无法自拔。影片的场景在我看来每一帧都是一幅画,色彩的浓烈,光线的明暗,人物的衣着,让人怦然心动。
影评《丹麦女孩》当然,除去影片表象,谈传递的主旨吧,我不能说我在倡导什么东西,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的权利,我只是理解,理解一个细腻的男人想要成为女人的渴望,遵从内心,以及对世俗的抗争,这些都不容易,却也因此自有独特的美感。
说起来,时代不同了,现代的社会发展促使很多新观念的涌入,我们每天不停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我们的很多方面,比如视野、接受度,都在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在不停进步,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尊重新事物,早应成为我们的常态。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该是绝对的,我挺喜欢这类大胆独特的美感,不论从剧情安排还是人物塑造,我都乐于称之为美好。
愿我们都能尊重美好。
END。
影评《丹麦女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