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部很经典的电影,不是本身质量多高,而是人物具备很高的学习意义。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亚,从美国西北大学毕业后,以校报主编的背景求职于纽约的各大杂志,误打误撞进入到《天桥》这个美国最主流的时尚杂志,成为了米兰达的助理。
在时尚行业中,米兰达是顶尖的存在,只要简历中有“米兰达助理”这样的背景,就有本钱在任何一家大媒体找到合适的工作。
和其他刚入门的年轻人一样,安迪亚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实际上安迪亚的经历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职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被当人看;
第二阶段,你被当人看;
第三阶段,你在别人心目中是人了。
安迪亚大学毕业,意得志满走出校园,进入了一家光辉闪闪的大公司。在这个阶段,公司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安迪亚做助手,米兰达甚至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坚持称呼她为“艾米莉”。因为一个经常换的秘书,不值得花费认知能量记住她的名字。
我们常常会听领导说:那个谁?我一下没记起来。不是没记起来,是你根本不值得领导占内存记住你的名字。
这时候你还不是人,你没被当然看,只有你觉得“你是人”,别人心中并不是。
2,
现在年轻人对自我的诉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玻璃心,随随便便就辞职,很多苦都吃不了。
我很怕年轻人说“做自己”“要为自己而活”。
这种话听起来很爽,契合了年轻人的追求,但对于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帮助。
因为这时候你就是Nobody,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应该得到更多。可是在别人眼中,公司眼中,你确实没有多大的价值。
“做自己”“要为自己而活”,他们说的这些是目的,目的得看阶段。
在职场初期,你是公司的累赘,花钱培养你,产出价值又低,对公司来说是亏本的买卖,它在乎的是能否培养出未来具备高价值的员工。
而我们应该拼命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无所不用其极,向前辈请教,跟同事取经,与客户周旋,职场的残酷尽早了解最好。
这个时候,你是没有自我的,自我是奢侈品,到了一定阶段才有资格拥有。
“为别人而活”可耻吗?那么多自媒体文章煽动焦虑,让你追求自我,这么做的人又有几个好下场呢?
你提供价值,提升自己能力,即使当“舔狗”也是赚的呀,这是个阶段,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算算你投入的时间,放下的尊严,你最终收获的东西,很容易有清晰的判断。
3,
安迪亚遭遇了很多失败、嘲笑,很多次想放弃,但她开始逐渐适应这个工作,能够跑到任务的前面。就是这些磕磕绊绊的经历,促使安迪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她渐渐被米兰达接受了,开始把她当人看,一个标志就是米兰达不再叫她的代号“艾米莉”,而是喊她的名字“安迪亚”。
当领导愿意把自己心流的一部分分出来给员工,说明这个员工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能够负起责任了。
我很难忘记电影的最后一场戏,安迪亚将手机扔进喷水池的画面。她把那么好的一个岗位,那么强的一个老板,那么难得的即将上升的势头和机会,连同手机一起扔进了喷水池。
毕竟是电影为了戏剧化的效果,现实中不该这么做。
职场上成功的标志就是有本钱去扔手机。但你在扔手机之前,你要先咬牙学本事,每天去扔无数即将爆炸的手雷。
直到有一天,你甚至有本钱对任何一位老板说:you are fired。
骨气很重要,追求自我也很重要,但职业早期最好抛掉这些东西,根据阶段调整自己的目的和手段,是一个成年人进入社会非常重要的意识。
意识失调,就容易产生各种焦虑情绪,解药也成了毒药。
我们都希望有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但我们并不想住在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