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侠,不是指道士,甚至与道教没有多大的关系。
道家之侠,是指一些在人生观、世界观、精神气质上接近道家,或与之相似的江湖豪侠。
《中国之侠》一书中指出:“乍一看,把易发脾气的好事之徒游侠同超然物外、冥思苦索的道家联系在一起,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话虽如此,他们还是有某些共同点。......首先,道家是追求个性,反对统一于社会的清规戒律的。道家崇尚自然,反对强人所难去遵从强求一律的制度。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不管游侠是否认识到这是道家理论,他们信仰的实际上就是顺其自然的原则。第二,道家和游侠一样,无视政府和法律,取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态度,例如:老子就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无独有偶,庄子也告诫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这种对法律控制和政府权威的反感和游侠气质一拍即合。
侠与道家的不同,诸如无为而治、精神玄想等政治主张与个人追求这种道家精髓就与侠没多大关系,这似乎不必多说。而在现实中,尤其在武侠小说作家的笔下,侠与侠也有可能不同的。有一些侠更近乎儒家,有一些侠则与道家的气质更为接近。
与儒家之侠一样,道家之侠也只是我们为了叙述的方便而给取的一个名。儒家之侠的重点不在儒家而在侠,道家之侠也不是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道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人格与气质与儒家或道家相近似,而取其这样一种概念名称。
儒家之侠与道家之侠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正如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十分明显一样。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1.儒家之侠重在仁,而道家之侠重在智。通俗说法,儒家是些宅心仁厚的老好人,比如郭靖,而道家是一些聪明人,比如杨过。尽管道家鼓吹“绝圣弃智”那是对别人而言的,他们自己不但聪明,而且非聪明不可。不聪明的人焉能得道?
2. 儒家之侠重在“社会本位”,道家之侠重在“自然本性”。
3. 儒家之侠是积极的、入世的;道家之侠相对消极、有出世倾向、或不容于世。中国文化有“儒家合流”的历史、因而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以一分为二,“兼济天下”属于儒家,“独善其身”属于道家。真正的儒家之侠,即使是“穷”也想要兼济天下的,这叫不坠青云之志,真正的道家,即使是“达”也首先要“独善其身”的,这叫洁身自好,往往全身而退,有心归隐。
4. 儒家之侠秉持“中庸”,性习“合群”,而道家之侠更具鲜明个性,追求个性独立与人生自由。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主张人为而可以济世救民,施仁政,行王道,安邦国,平天下的,以礼,以节,以忠孝伦理为核心。道家的世界观则是自然、清静、无为。儒家的梦想是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自我”,道家的梦想则是追求人格自主而“实现自我”。
5. 儒家重群体、重教化、重共性、重社会理性;道家重个人、重人性、重情感气质、重自然风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