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7连-4排-4班-3号 尔夫
序
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管理精进指南》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知识管理的工具书。书的作者成甲是一位典型的跨界青年,他是创业者,目前在运营一家景区规划设计公司,同时他在”得到“app上面进行每周一次的《成甲说书》栏目更新,另一个身份是畅销书书作者。成甲老师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从2008年开始,有着丰富的线上线下培训经验,本书汇集了他目前悟到的一切心法,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四个大字”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概念”临界质量“。想要产生核爆炸,材料需要进行裂变,其质量必须突破某一临界值。成甲老师认为在知识的世界中,某些知识也可以产生裂变,同时储备足够时将发挥出惊人威力——这就是”临界知识“,那些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很多人被困在”低效率勤奋“的陷阱里,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学习时只注重提升技术效率,而在科技和资源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需要提升的是认知效率。如果拿时间管理来举例子,技术效率指的是管理工具,比如番茄钟、GTD等等,认知效率指我们想明白为何需要管理时间,以及管理时间的原则有哪些,之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那么提高认知效率呢?我们需要发现、学习、应用临界知识。
学习临界知识的3个底层方法
想要更高效地掌握临界知识,成甲老师提供了以下三种学习方法:1.反思;2.以教为学;3.刻意练习。
1. 反思
有效反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假设,指导自己改正错误,在未来避免再次犯错。成甲老师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反思的方法和重要性。我将利用个人的事例,讲解反思对于学习的重要指导性意义。
最近老板拜托我制作一个用来做公司推介的PPT,而我因为排版不美观而特别焦虑,最后老板不得不找到新的帮手专攻排版。
在整件事情中,我的错误假设是:
(a)图片和文字会互相干扰,不如不放。
(b)ppt教程很长,需要花很多时间学习。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概念:
(a)见过很多文字和图片混在一起的ppt,视觉效果非常糟糕,内心深处对图片的使用感到非常恐惧。因此我矫枉过正,根本不敢使用图片。
(b)无法具有针对性的搜索自己需要的教程,对成套的ppt教程产生畏难情绪。
在这样的问题出现的时候,我的心态或者破题思路是什么样的?
a. 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提前学习网上购买过的许多ppt教程。
b. 由不会做ppt想到自己工作经验匮乏,责备自己为何不多去实习。
c. 完全没有想过上网搜索“ppt图文排版”的帖子或者快速教程。自己和一位队友硬做,最后不得不麻烦老板找到另一位帮手前来美化。
怎样解决?
a. 平常心对待问题: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直觉永远是责备自己为何没有准备好,害怕失去控制。我应该接纳“我不会为所有到来的事情有所准备”这个事实。遇到问题的第一直觉应是解决问题。
b. 观察归纳“知识阻塞”: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卡壳的地方是有规律的。帮手来了以后,我观察了我和她排版的差距,才意识到,并开始搜索“ppt图片排版”。唯有找到阻塞,才能有针对性的突破。
2. 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的核心其实是输出倒逼输入。给其他人讲解要求讲解人自己对材料一清二楚,而口述过程又在强化理解,美国缅因州的”国家培训实验室“实验表明”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材料的把控可达到90%,而单纯阅读只有10%左右。
3. 刻意练习
家喻户晓的”天才的1万个小时“这个理论,就是在说”刻意练习“这回事。歌唱者需要练习发声方式、音准节奏,学生需要练习学术写作、考试题目,高效的学习者则需要练习”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指的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主要步骤是”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why)——可能用到的规律(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之前阅读了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三个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并指出三位科学家都不是人们想象中十全十美的高大上形象,希望人们用科学眼光看待高科技人才。我运用成家老师的思考步骤,可以训练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人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用到两个心理学领域“认知偏差”的知识。
首先,“月晕效应/halo effect”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人们会通过部分印象来判断一个人整体。“月晕效应”通常指的是发现一个人有一件事情做的好,那么这个人其他事情一定做得都好。同时,另一个“认知偏差”——“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指的是人们只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对其他不利信息视而不见。
人们认为这三位科学家在科学界有伟大发现,那么他们作为个体一定是人中龙凤、品德高尚、事业有成,因此将他们神化,这正符合了“月晕效应”的定义。同时,人们只收集符合他们假设的理论和数据,对于其他的证据视而不见,写成带有主观色彩的传记,这是“确认偏误”的案例。
以上两个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释在各种实际场景中:
追星的人为何会如此狂热?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为何邪教会有虔诚教徒追随?
这样,我将新看到的信息和之前的临界知识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助于消化新的案例,也有助于重新理解这两种认知偏差。
学习临界知识的2种学习心态
学习临界知识的时候,我们需要两种学习心态,1)绿灯思维;2)以慢为快。
1.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指导我们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作品“区分开。别人在批评或者评论”我的观点、行为、作品“时,不可以把它认为是对整个人格的贬低。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评价我的文字”又臭又长,不如不写“,没有绿灯思维的我会马上开启”习惯性防御“的开关,并回复对方”你写的才烂呢“,这样对于双方沟通、我个人成长没有丝毫帮助;而拥有绿灯思维的我会想”对方批评了我的文字,说明他认为我的写作有问题,而不是在说我这个人差劲“。这样,我的劲头会用在判断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我是否应该改进、如何改进上面,大大增加了学习和工作效率,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情。
2.以慢为快
学习需要耐心地把时间花在两个地方:
其一,学会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新知识时,我们需要重新加工,把它织进之前的知识和经验里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精读营,从打卡制度到内容评估,精读营一直在鼓励我们践行”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仔细分析猫叔给的20本书单,《好好学习》《精力管理》《逆向管理》等等,都是在自我成长、管理、理财、沟通等方面,极具实操性的书籍。因此10天阅读一本书,除了给自己时间读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落实到自己生活中去。连长和排长每天强调,好的读书笔记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我有两篇获得优秀的文章,评选组的理由都提到我将书中的心法很好地运用在生活中了。我们每天打卡,就是在编织新旧知识的网络,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慢慢编织,获益绝非普通阅读总结能比拟的。每一位投入到精读营的老铁,你的成长收获就是说明这个方法有效的最好证据了。
其二,打通知识阻塞,把时间花在真问题上。
学习中有些核心知识,打通了它以后,其他问题自然而然迎刃而解。有时候学习无法融会贯通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花时间、花功夫在这些核心知识上,阻塞了我们的学习,因此我们称其为知识阻塞。
对于《好好学习》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临界知识“。作者为了阐述方便,反反复复举例子说明临界知识,同时还讲述了几种知识分类的方法,在一开始阅读时,容易引起概念混淆。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临界知识“的定义,即那些”更普遍、更广泛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规律“。 在这个定义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指导行动“和”普遍规律“,这才是临界知识这个概念的核心。
如果用我自己的话重新总结,那么”临界知识“是那些在生活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抽象规律,学习之后,再应用回去的知识。有了这个思路,我们会更好理解成甲老师列举的他心中的临界知识。
首先,硬学科比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就是非常好的底层知识。数学学科依照假设与逻辑推演,在假设内,几乎所有推论都是正确的。以数学为语言发展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通过观察归纳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假设、进行科学实验。被人类长期应用的理论,经过了无数科学家的验证,因此可信度高、适用面广。许多人类生活离不开的产业,比如医药业、建筑业、农耕业等等产业都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规律上变化、应用、发展。
其次,对于人类的学习,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学科内的理论,也有参考价值。比如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可以获得教育孩童的一些新的启迪,同时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学习这类学科时,需要认识理论的局限性,从而判断对自己的生活拥有多少指导意义。
那么成甲老师提出的”临界知识“为什么可以具有可以普遍指导行动的能力呢?书中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一,我们要意识到,世界上许多复杂事物背后,隐藏着简单道理,允许我们用”简单应对复杂“。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叠加,而是每个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动态系统。
临界知识的案例运用
除了以学科为单位的重要临界知识之外,成甲老师列举了7个《穷查理宝典》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临界知识,分别为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
篇幅关系,无法全部详细说明。初读”复利效应“之后,我马上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发现有许多可能产生”复利效应“的习惯,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思考,因此我想单独介绍”复利效应“。“复利效应“的定义是“A导致B,B增强A”,成甲老师在文中举的例子是做公众号。每写一篇公众号,读者阅读,就会有一部分人分享出去,久而久之又会有回来阅读。对于我个人来说,复利效应最直接反应在运动习惯上面。运动使我获得了更好的身体,更好的身体使得我可以做更多运动。
总结
成甲老师这本《好好学习》,常读常新,唯有运用起来,才能体现出它强大的指导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