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系~
十天只读一本书,每天输出800字读书感悟,打磨一篇逐字稿。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我读完《好好学习》这本书的读书感悟。
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教会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更加高效的学习。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和大家谈谈我的读书感悟:
一、什么是知识;
二、如何高效学习;
三、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什么是知识
01 学习的目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没有人是第一次听说这句话的?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并不记得学校的校训是什么,但是这句话,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校训的伟大存在。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有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但至少它是成功的把我们洗脑了一番。后来甚至还发展成了英文版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几乎可以说是贯穿了我们整个的学生生涯。
但是,虽然念叨了这么多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有真的明白学习这件事吗?
什么叫做学习?怎么样才能好好学习?怎么样学习的效率才最高?为什么同样是在学习,有的人学过就忘,有的人却能举一反三,让知识为自己所用?难道说,“学习”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吗?
是的,“学习”这件事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参加各种培训,读很多书,当时也觉得很有收获,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过后并没有实际去应用它,时间一长就忘了。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还是有很多人读过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为什么呢?
《好好学习》一书认为:“一切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以这三个目标做为学习的检验标准,我们再来看看。
虽然我看似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写作班、摄影班、理财班,每天认认真真的在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看似很忙。但是,笔记也只是笔记,我并没有去运用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不会解决,我的写作能力、摄影水平、理财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和改变。这样的学习效率就十分的低下,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学习。
一切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只有当我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中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
02 信息和知识的区别
谈到学习,从小到大,我们学的是什么?是知识。
那知识从哪里来?从看过的每一本书,上过的每一节课来。
好,那我想请问你,你还记得上个星期你读过一本什么书吗?书里面讲的是什么?
通常的情况是,一本书读完,我们很快就忘了它讲的是什么。时间长一点,甚至都忘了曾经读过这本书。
也许你会说,虽然我不记得书中的内容,但是它已经内化成我的能力了呀!
这个说法其实很可笑,你连书中的内容都忘记了,它又怎么变成你的能力呢?请问你的哪项能力运用了书中的哪个知识点?
哦,我忘了,你根本不记得书中的内容,更别说知道书中有什么知识点了。
其实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什么知识。
什么是知识?
你刚刚才知道,原来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是知识吗?我正在读的这本《好好学习》是知识吗?你每天看的新闻是知识吗?读书营的24篇嘉宾分享是知识吗?
这里,就要引出本书中的第二个概念,信息和知识的区别。上面说的这些都是信息,这点大家应该都没有异议,那它们是不是知识呢?
《好好学习》一书中说:“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你知道“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个信息后,只是“哦”了一声,然后继续打游戏,那这个日子就和往常的每一天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你知道这个信息后,立马去花店买了一大捧康乃馨,端到你妈妈的面前,惹得她开心的到处炫耀,还做了你最爱吃的油焖大虾,那这个信息就是知识。
你在抖音上学会了做网红饭,立马回家按步骤做给女朋友吃,这就是知识。
你上了一节理财课,然后开始学会开源节流,定期储蓄,这就是知识。
所以,所谓有效的学习,就是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改变你的生活,反之,就是无效的学习。
那是不是只要我们把获得的有用信息,都用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呢?做了效率固然高,但未必是最高的。
为什么?
这里就涉及到效率的问题。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二、如何高效学习
01 学习的效率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家都崇尚“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班里,他是唯一一个大学期间,从未逃过一堂课的特殊存在。
就算回到宿舍,别人都在看电影,打牌,聊八卦,他还是在学习。但他的成绩却跟他的努力不成正比,在班里只是中等。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妈听后,她叹了一口气说:“唉,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这都是命。”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道理大家都懂,但当同样的问题换了一种呈现方式时,我们未必认得出来。
就好比我们做错了一道题,看到正确答案后恍然大悟,然后就开始看下一题。等下次碰到这个类型的题,又会出错。
也许你会说,我已经很勤奋了呀,每次错的题我都会做一个错题集,我每天都在做题海战术,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呢?
那我想问你,在拿到正确答案后,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题为什么会错?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我能不能很快的找到解题思路,避开之前的坑,把这道题做对呢?
如果你有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每道题的背后都是有一套严谨思路和方法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无论它外面套上了多么华丽的外衣,你都可以准确的找到关键之所在。
如果没有掌握这种高水平的学习,就只能低水平的勤奋了,就好像我的大学同学一样。
正如《好好学习》一书中所说:“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格状的联系。”
读书不是靠勤奋,以量取胜的,而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书中的观点,回想自己以往的经历,说不定刚好就会有某件事情和书中的观点产生联系。
在这样不断进行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碰撞的过程中,又会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和方法,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也就成了一个越发高效的事情。
02 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
明白了如何高效学习,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学习效率的两个分类: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
什么是技术效率呢?
比如我们为了追女神去学弹吉他,为了记录美好瞬间去学摄影,为了攒钱买一台种草很久的Mac Book,开始学习理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丰富,你的吉他水平、摄影水平、理财水平可能会越来越高。
但是,这样也有个问题,我们经常会改变我们的兴趣爱好,有的兴趣持续时间很长,有的可能三分钟热度。每当我们想要去掌握一项新技能的时候,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头开始学习。
成甲老师把这种不断学习解决具体场景下具体问题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就比较低。
有人可能会说,学习不就是不断的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吗?
这样的学习方式太被动了,我们有更好,更加主动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提升认知效率。
什么是认知效率呢?
就是在解决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解决的方法,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同一类问题背后的规律。不仅能解决这一个问题,还能解决同一类型的一大批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就称之为提升认知效率。
只要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就算去菜场买菜,你也可以这样思考。
为什么不同摊位的菜价钱不一样;同一个摊位,不同的人来买,价钱也不一样;同一个人买同一个摊位的菜,早上来买和晚上来买,价钱也不一样?为什么今天的菜价便宜,明天菜价又涨了呢?
只要你继续深入的思考下去,掌握这里面的规律,你很快就可以像一个经常买菜的人一样,买到既新鲜又便宜的菜。
如果我们一直被动学习,总是陷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死循环中,我们的学习效率就非常低下,永远也得不到提高。
多花时间研究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规律入手进行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03 临界知识
都说最近几年是内容付费的风口,各种训练营,网课层出不穷。什么学了就能月入十万,什么零基础教你从小白变成高手。看起来也似乎都很有学的必要。
那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学的呢?或者说,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先学呢?
《好好学习》一书,将知识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001 数据管理的层面。比如从哪里可以快速找到免费的PPT模板,如何将文件夹进行分类整理,等等,这些数据层面的技巧。
002 信息管理的层面。比如做读书笔记,如何自己设计PPT,如何做思维导图训练,等等。主要是将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
003 底层规律的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要掌握这些具体知识之间的关联,从中提炼出更加抽象,更加普遍,应用更加广泛的规律。
比如说,牛顿能从“树上的苹果成熟后会掉在地上”这样的现象中,深入思考,总结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形成更加抽象的底层规律——地球引力,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三个层面的学习难度是依次递增的,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逐渐增强的。
虽然一个掌握了底层规律的人,和一个数据管理层面的人,看似中间只差了一个等级,但是能力却是天差地别的。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跟猪的差别”。
所以,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尽量学习和掌握底层规律,提高自己的认知深度。因为这才是牛人之所以被称为牛人,而你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的根本原因。
作者把这种能够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底层规律称之为“临界知识”。
如果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优先主动地掌握临界知识,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基本规律,那学习效率就会高很多。
那怎么样才能掌握临界知识呢?掌握临界知识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学会学习,才能去影响更多的人三、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01 基本原则
要想掌握临界知识,把它当做武器,用于指导日常生活,首先就要先了解知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要确保这个规律是可靠的,经过了广泛的验证的,并且清楚它的适用范围和不适用的领域,才能拿来用。
只有知道了一个知识的局限性,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不了解一个知识的应用范围就拿来解决问题,那就太危险了。
比如,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这个观点认为,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观点的可靠性。经过查资料我们发现,“一万小时定律”是来自于神经学家根据小提琴手的训练时长而得出的推论。
细想之下,这种推论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就好比,你不能因为看到了100只白天鹅,就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另外,“一万小时定律”研究的是小提琴的领域,是属于一个身体技能的训练。那它在其他更加抽象的领域是否也能行得通呢?比如思维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是否也适用呢?
通过这种可靠性和局限性的训练,你就会发现,当我们听到一个方法,不会立马着急的想要去应用,而是先要开始思考这个方法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它有什么局限性,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它才能更好地为你所用。
通过这一番分析,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学习方法太慢了,有没有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呢?
有的时候慢就是快。这个学习过程就好比打地基,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慢慢的快起来。
不过呢,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更加高效的打地基。这就是书中提到的掌握临界知识的三个底层方法。
02 三个底层方法
001 反思
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如何进行反思呢?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经历案例化处理,定期回顾,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并且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以便更好的去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002 以教为学
因为要教别人,就会倒逼自己的输入,直到把问题彻底的弄清楚弄明白,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如果你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有讲不清楚的地方,又或者别人听不懂,那就说明在某个知识点上,你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并不是真正的懂了。
真正的“懂”是不仅你自己听明白了,看懂了,而且要让别人也能听明白,看懂。通过教学输出,获得大家的反馈,解决别人的困惑和疑问的过程中倒逼自己的输入,帮助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003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改变我们思考的过程。想要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寻找这个领域第一流的导师,去刻意模仿和学习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持续不断地坚持这样的刻意练习,那你很快就能发现解决问题背后所使用的规律,举一反三的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去,提高学习的效率。
03 三个学习方法
最后,再来分享三个学习的小技巧
001 有目的的记录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一方面可以延缓我们遗忘知识的速度,同时也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通过记录,我们可以挖掘出每件事情背后可能存在的联系和规律促进我们的学习。
002 定期回顾
温故而知新,通过定期回顾,能够让过去的经历更加深刻,并且总结出具体事例背后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跳出眼前的得失,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作出长远而正确的决定。
003 付费购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通过购买他人的时间,高质量的知识产品,以及向专家付费获得指导建议,可以增加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走弯路。
今天,你好好学习了吗?四、总结
以上,就是这十天我的读书感悟,稍微的总结一下。
01 我们读书,学到的并不一定是知识,只有改变了自己的行动和生活的信息,才是知识。
02 知识和知识之间也是不一样的,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的底层规律,我们称之为“临界知识”。优先主动地掌握临界知识,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03 想要掌握一个“临界知识”,首先,我们要了解它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这三个底层方法来学习;最后,掌握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这三个小技巧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
这些方法一起综合运用之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
自己还是赶紧去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