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中华遗嘱库发布了《2019中华遗嘱白皮书》,首次公布年轻人立遗嘱大数据。截至2019年底,共有2333位六十岁以下中青年人订立登记遗嘱。
(图片来自网络)立遗嘱,总觉得是一件离我们还很遥远的事情,固有的印象全部都来自于影视作品里:弥留之际的老人交代后事、留下遗嘱。
可是现在,订立遗嘱的人群数量持续增加,并且年龄趋向年轻化,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我们对死亡这个生命终结课题的理性思考。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人人都是向死而生,我们能够留下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作家冯唐在书中记录过他遇到的一次飞行意外。
“飞机剧烈颠簸,周围所有人都自觉系好了安全带,一脸死灰。”
没有人不会恐惧,但是他在那一瞬间想到:
“即使我挂了,还有十几本著作留下,根据版权法,还有五十年版权可以分给我的亲人,另外,我有很大的信心,再过一百年,我的书还会有人读……”
也许,这正是少壮多努力,终时得安逸。所幸,虚惊一场。
普通民众如我们,能够在那一天到来之前,留下什么呢?
在网上,我发现网友有这样一段评论:
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如果真的要写遗嘱,我能给身边的人留下什么,但似乎是什么也没有。
这也许会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提及订立遗嘱,往往最先会想到的是重要钱财物的处理,但现在远远不止于此。
据《白皮书》显示,90后年轻人的遗嘱相对特殊,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成为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常见财产类型。
说起来本是沉重又慎重的事情,却因此多得几分轻松。
说到底,生命原本就是一场意外,但每一个当下,我们所为之竭尽全力、为之坚持不懈所获得的一切就是我们能够留下来的全部。
(图片来自网络)最近重读了日本作家利利·弗兰克的自传体小说《东京塔》。
书中最后写到,六十多岁的妈妈患上癌症,担心自己死后会麻烦孩子,就预先为自己的葬礼节衣缩食、每月存钱,并且留下了一个“请在妈妈死后打开的”纸箱。
后来,孩子在纸箱里看到了妈妈生前收集的旧纸币和发行数量较少年份里的硬币、妈妈所有的存折和为他投保的寿险保单,以及他名字的来历、用红线系着的脐带和“妈妈的几句话”。
那些旧纸币和硬币在妈妈眼里是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存折是妈妈一生劳碌的积蓄,寿险保单是妈妈想着自己不在的将来里能为孩子减轻负担的考虑。
(拍摄)甚至,妈妈还特意交代:请妥善保存好两份人寿保险单,这是得病时以住院保障为主的保险,住院补偿为每天一万五千日元,这个身故的时候金额较少,所以请加入身故赔偿金额大的保险,不要让将来的妻子困窘;还有,妈妈加入了交通保险,死后请拨打共济入会书的电话号码办理退会,这个只对交通事故有效……
妈妈对孩子的爱,是这样物质又这样沉重。
年轻时候草率的婚姻让妈妈余生清苦而忙碌,在守护孩子成长的漫漫长夜里,在目送孩子成年后越来越远的背影里,只有妈妈孤零零的一个人。
不知道妈妈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自己生命的终结,但她仍旧事无巨细地为孩子留下了她能留下的一切。
对妈妈来说,这一切能够代替她继续照顾她的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倒计时,但清风朗朗、万物生长,人间终究是值得。
有人说订立遗嘱是为了人生不留遗憾,但真正的无悔却是珍惜我们还能拥有的每一天,努力活成更好一点的自己,才能够为我们牵挂的人留下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