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青春电影比中国的好看?

作者: 一顾即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19-05-18 11:11 被阅读6次

    这类带有青春叙事的作品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或者成长电影(coming-of-age-film),它们并不具备典型的类型范式,而是更接近于一种题材。其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主题,故事风格与表现手法虽多样,内核却又都不一而同——聚焦青少年的校园与家庭生活,他们的心理及兴趣。青春叙事下,友情、亲情的立足点必不可少,而一代代少年的青春形象也被其纪录成册。

    今天,就来谈一谈新世纪以来的美国校园电影,它们是如何将青春的面目投影成像,从而涵盖了不同的青春主题。

    美国的此类电影发展流变具有长时间的积淀,而新世纪以来既有《月光男孩》、《大象》、《少年时代》等横扫全球影坛的现象级艺术电影,也不乏《哈利·波特》这样的跨类型作品。表达的维度之宽、广、深、远,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人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并不能被简单概括分类。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是这类作品中名声最大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拍摄了整整十二年的时光,以一位美国普通小男孩作为主角,描述他上小学开始,到考上大学离开家结束,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与日常生活。它仔细描画了平凡人的青春成长,及其父母等人的各方面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岁月流逝的痕迹。在对点滴时光的捕捉之中,这部电影犹如深水炸弹,轻巧地走向了“凝望人生瞬间”的重磅表达。

    又如《月光男孩》,这部电影以黑人男孩奇伦小学、中学与成人的三个阶段为三幕,将底层问题、种族社群体认问题和LGBT融合其中,拥有对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深刻表达。

    这些问题在大陆近年的青春校园题材中,是失踪无影的状态。也许有人会说,拿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来作比国内的同题材作品,显得有失公平,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它们的确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之上,拍摄的也都是校园生活、成长经历以及成年后老情人再相见的无语凝噎。

    此外,跨类型作品也不容忽视。

    我们绝对能将《哈利·波特》系列、《蜘蛛侠》系列等作品,纳入到校园成长母题的范畴之中,但同时,它们又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宏大制作。这些电影通常为一个系列,兼具多个题材与类型的娱乐性,不仅能给观众带来新奇的视觉奇观体验,还能提供一同陪伴青春成长的时间跨度。一代人在成长的同时,也都在追逐着《哈利·波特》的脚步。可惜,这类创作在我国尚属空白,(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这类作品)缺少成熟的、能形成气候的。

    有趣的是,拿青春校园题材做内核题材的好莱坞特效巨制目前越来越多,类型表征也越来越纷繁。《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就是最新鲜的一个例子。影片讲述了四个“问题高中生”留校劳动,发现年代久远的游戏机,被吸进游戏之中,开启了一场丛林冒险。即便影片中的角色身处热带丛林,充斥着大冒险的游戏情节,实际上表现的还是几位高中生如何通过游戏经历,实现自我成长与情感联结。丛林其实替位了校园,突发事件取代了教育,成长便是闯关,而冒险类型就是青春题材的外包装。

    来源:风影电影

    在如今高数量、高票房的光鲜外表背后,国产青春校园电影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在影片质量整体素质与观众口碑上面临瓶颈期,甚至是口碑滑坡。更多元化,这四个字显然是我们与美国青春校园题材电影的本质差距所在。

    在新世纪的这一大批美国的校园青春电影中,折射出了完全迥异的青春形象——青春的身影既存在于颁奖季的艺术杰作中,关怀着平凡人的真实生活;也存在于娱乐巨制和奇幻系列之中,让爆米花变得可口。

    而我们的校园青春电影,有太多值得去向它们取经的地方,也唯有此,才能改观目前很多观众心中“国产青春片=烂片”的惯性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美国青春电影比中国的好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gz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