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同理心

作者: 爱留白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14:35 被阅读92次

    《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杰夫.科尔文,在他的新书《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一书中,分析了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最常被提及的问题:到底什么样工作的不会被机器取代?他的思路很独特,他假设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人类工作,甚至比人做的更好,但是有哪些工作人们就是不愿意让机器来做,而只是希望人去做呢?

    科尔文给出的答案是和人际交往有关的工作,比如公司CEO,国家的领导者,还有医生、教师这些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与人交流的工作。

    科尔文还建议人们应该着重培养以下三种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第一,有助于相互理解的同理性能力;第二,有助于思想碰撞的团队合作能力;第三,有助于观念表达的讲故事能力。

    书中提到,同理心强的医生更了解病人,做出的诊断也更准确。同时如果看护人员有较强的同理心,愿意花时间与病人相处和交流,病人会更愿意服从医生的治疗方案。同理心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还能切实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同理心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的重要竞争力。

    无独有偶,最近一位国内著名的肿瘤学专家在他的对外查房会上,同样强调了医生的同理心对于患者的积极作用,呼吁国内医生应该重视同理心的培养。这个话题在现场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学成归国的医生分享了她在国外的见闻,在美国的肿瘤医院,一位肿瘤科医生出诊,往往同时有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实习生等七八个不同身份的陪同,每位病人一般有半个小时的沟通时间,医生与病人沟通到感情层面时,甚至会抱头痛哭。这时,医生会让其他人员暂时回避,两人哭完了,再把其他人叫回。而当她回到国内,发现面临的现状是,医生单枪匹马出诊,出诊4个小时,需要处理30-40个病人,也就是每个病人的沟通时间大概在5分钟左右,在这5分钟里,她要完成问诊、写病历、开处方、交代病情等一系列的工作,除了把自己训练成高速不带感情的“机器人”,她想不出第二个办法。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医疗的现状把医生从“人”变成了“机器人”。

    查房会上,专家还提到了一个影响医生同理心的重要因素,就是职业倦怠,“哪个医生没抑郁过”。患者的就医过程,其实是把自己的“垃圾”扔给了医生,医生接受到的“垃圾”也需要有一个出口,如果工作繁忙到没有放松的时间,那么医生的“垃圾”极有可能又扔回给病人或者家属,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专家自己的感受就是他周一的出诊要比周四的出诊更有同理心,更不容易发脾气。因此,专家建议,每位医生都应当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一个可以倒“垃圾”的出口。

    这次公之于众的查房会暂时改变不了国内医疗的现状,但是却把一个长期困扰在医患之间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

    而对于人工智能,我急切的期待它在医疗领域的大显身手,因为,中国的医生太需要机器助手来把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了,或许,机器能把医生从“机器人”变回富有同理心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医生的同理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lu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