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
从恩培多克勒开始,经验主义学说渐渐兴起。
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纯属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
针对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主张,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
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接受真理。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这也是心理学的开端。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 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
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自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历史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观能,意识是内在的能力;后者则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自16世纪起,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再次爆发。
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
他认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
继培根之后,洛克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
作为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而与理性主义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对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