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杂物塞得到处都是,冰箱、桌面、厨房等等,都相应地塞满了各种我们认为还能使用,但不一定必要的东西。
就比如我自己,如果不是这次搬家,我不会发现,我的桌面被我堆满了各种不必要的物品。
之前我自己买了两张桌子,同事离职的时候又给了我两张,本来空荡荡的桌面,一点点地被各种东西堆积占据空间。
而这一次,我只搬走一个桌子,桌面也不觉得杂乱,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需要重新置办的。
Part.1断舍离是一个新开始
每一次我想重新开始一个历程,我总是从收拾房间开始,并且我的计划里总是写上一个月收拾整理多少次屋子的计划。
为什么计划从打扫房间开始呢,也许我的潜意识里觉得打扫房间让自己有一个不一样的开始,就像女生失恋、遇到挫折,就喜欢去剪头发。
剪断过往,迎接新生。
而收拾屋子,于我而言,就是丢弃过往,重新启航。
自从之前享受过一次干净整齐的房间,让人心情大好,我就向往也追求着这种状态,之前的房间乱是因为空间小的想法,也被我逐渐否定。
空间的大小会影响房间的整体感受,但是杂乱并不全是因为空间小。
因此,我现在的习惯里每天用完的东西归置回原来的地方,月计划里就多了一项每周收拾一次房间,减少网购等等。
断舍离的背后,是观念与意识的改变。坦然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那样”“我想改变”等声音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驱力。
这些内驱力逐渐让我们自觉地实践断舍离,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断舍离。
Part.2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断舍离的思维注重的是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才扔掉东西,将物品缩减成最适合的量,同时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
就如女生喜欢买面膜、护肤品和化妆品,尤其在看直播间的时候,随着主播的“买它”“上链接”,一时上头就下单买了几套回来。
在主播的各种功能讲解下,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开封适用效果是不是真如宣传所言的真实,如此下来,这套还没用完,另外一套已经开封。
这些物品的保质期大致是两到三年,开封后的护肤品建议半年内使用完,未使用完的不舍得丢弃,新开封的又心心念念。
最后的结果就是旧的未去,新的已来,如此东西就会一点点地增加了。
除了护肤品,厨房的调味料等等也是如此。
我有个朋友,平常很少做饭,一周大概做上一两次饭,然后就去某书查看做菜教程,根据教程买回来相应的调料。
后来,她小小的住处堆了各种调味料,那些调味料往往是当时做某个菜需要,买了回来,后来做菜再也没有用过。
我们的小小的空间,就是这样被我们认为需要的物品所占满,如果运用断舍离的空间思维,一部分的空间准会被闲置出来。
Part.3找个时间一定收拾
找个时间一定收拾,这句话就像我们平日里经常说的,我明天一定做……
这是一种拖延的心理,还有着不愿面对。
书中提到三类“无法放手”的人,一是逃避现实型,二是执着过往型,三是忧虑未来型。
逃避现实型
这类人由于工作繁忙,待在家中的时间短,不会认真地做家务,不想待在家里,只想埋头工作,另外,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心情更差,更不愿待在家里,陷入一种死循环。
执着过往型
这类人总是会收集和珍藏很多现在不用的旧物,他们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而不愿意直面现实和现在。
忧虑未来型
这类人总是不停地为将来的事情忧虑,不停地为将来储备东西,眼睛只盯着“某些东西没有,自己将来必定会发愁。”
这三种类型都有一个共通的点,那就是对时间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很好地对时间进行评估。
日常中,我们的清理总是放在最后面,没有空就暂且搁置,不用的东西先放一旁,日后可能会用。
这些都是我们对时间的评估不准确,日后可能会用,结果就越攒越多“日后可能用”的物品。
本文中提到的自觉启动“整理开关”,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的整理中,时刻能够理智地对当下的物品做出判断与决策。
丢弃的是物品,脱离的是一种执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