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7.无尽的链条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连续的,是非离散的。就像温度,不会一下子从0度蹦到50度,哪怕这个变化的时间非常短。作者也进行了强调: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所以,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第七章完
ch8.忽视不协调之处
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就像我们用右手握惯了筷子,换左手试试就极不协调。所以作者建议: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以上几种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我们常聊到的用户体验。本章的标题是忽视不协调之处,但我没有看明白,为什么要忽视?第八章完
ch9.找到问题所属的层面
揭示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个好办法是问一问: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这句话应当是对标题的阐述,除了接下来这一点: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并没有觉得本章作者说出其它让人信服的东西。第九章完。
ch10.注意你所表达的含义
一旦将一个问题描述成了文字,做些文字游戏,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最近和同事一起去谈事情,他总是将客户说过的需求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开始我听得不厌其烦,慢慢地,发现再复述一遍客户的需求,一些存在歧义的表述会及时地被发现,原本模糊的地方也会被再次重新确认,这里涉及到了关键对话中的一些内容:创建共同的目标。创建共同的目标是通过沟通与交流来完成的。不禁觉得,别人的好方法,为什么自己没有更早更及时地发现与使用呢?书,为师,三人行,为师。第十章完。
ch11.烟雾缭绕
一个问题被确定之后,应该由谁来解决呢?当然是问题的相关者,相关者中,有受益者,有受损者,问题制造者或是中立者, 一般来说,是由受损者提出问题,问题制造者或受益者来解决问题。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问题时,不要越俎代疱。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是别人的问题。作者是想说:做雷锋,也不要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在中国,老人跌倒了,扶不扶?作者估计不会想到,这也是一个问题吧。第十一章完。
ch12.校园停车难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没有看正文,我在想:是什么校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停什么车?自行车,还是机动车?什么时间停车,白天,晚上,工作日还是周末?当然还有就是这个问题由谁来解决?
读了正文部分,作者只对最后一问进行了讨论: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这也许是“领导一张嘴,底下跑断腿”的原因:决策者没有亲身体验到问题。为了改变书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第十三章完。
ch13.隧道尽头的灯光
你的灯亮着吗?这是本书标题的一部分,原来有一个小故事在里面。用这样一个简短的语句,提醒人们在隧道的尽头及时关注自己的车灯,以免耗尽车上的电池。作者这样总结道: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提醒更有效。想起设计里的一个理念:less is more。有同共之妙。第十三章完。
本来想一天读完的书,发现自己至少要用三天了,想尽可能地简洁地写一些东西,把所有的内容一通篇写完,有点超出了我的预算。明天另启一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