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181656/4e499bf5f6b41609.jpg)
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线发布“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调查发现,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
4月23日,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正式在“云端”开幕,《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同时发布。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率近15本,每周阅读3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88.0%。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88.8亿,同比增长13.5%,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95%,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
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81.1%,在我国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59.0%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30.3%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同时,互联网的娱乐功能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有60.2%的网民将“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56.9%的网民“看视频”,45.8%的网民是“网上购物”,39.2%的网民选择“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26.7%和20.1%的网民分别将“网络游戏”和“即时通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阅读网络书籍、报刊”的比重只有20.5%。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在《在“流量”时代如何读书?》一文中,把数字阅读或网络阅读称为“流量”式阅读。他呼吁,科技带来的海量与迅捷,并不是懒惰的借口,拒绝“浅阅读”,走向“慢阅读”与“深阅读”,才能真正地获得思想和智慧,数字阅读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同样需要“水滴石穿”。
如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快速形成阅读新风潮和产业新风口。手机扫码就可以体验全媒体图书馆,进入云VR书店就可以进入钟书阁、晓风书屋等“网红书店”的实景,5G技术带来的全息、全场景的AI听书体验已经成为可能⋯⋯技术先觉,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赋能给数字阅读带来的空间和可能性还有多少?沉浸式阅读,交互性升级,这趟全民数字阅读快车将驶向何方?
普通人面对数字阅读,到底何去何从?张涛甫们倡导“有迎也有拒”,就是既要善于利用网络时代的利好,也要有所抗拒。利用网络优势,把阅读触角延伸到知识网络中,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便捷的可及性,可将选择的靶向对准自己的知识目标地。“如今,网络的知识格局呈现出岛状分布状态,每个知识岛屿的风景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能力和时间拥有所有的风景,那就只能选择有限的目标,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致停靠在确定的知识岛礁上。”只有更有选择性地规划自己的阅读生活,才能避免过多的碎片化阅读,避免宝贵的闲暇时间被无目的、无主题的阅读所透支。
阅读,原本以沉静的姿态支撑人类文明数千年,宿命地遭遇了数字化,注定是要缤纷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