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繁花似锦,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走出家门,披着棉衣不觉得热,穿着单衣不觉得冷,天空瓦蓝澄澈,空气清新宜人,想想去冬的凛冽严寒和令人窒息的雾霾,感觉此刻的人间,宛如天堂般美丽怡人。
大好时光里,我们的历史必修二进行到了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对当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老一辈领导人尚且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参照,在摸索中走了很多弯路。对于我们那些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又因高考不考而不加重视历史的学生来说,必然难以把握。果然不出我所料,这部分内容学生讲起来有很大困难,有些学生只能照本宣科,我耐着性子听他们讲完后,又基本上重新讲了一遍。
但凡事总有例外,还是有学生能带给我惊喜。结合这学期以来学生讲课的情况,总结起来,亮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导入。
记得在讲工业革命时,讲课的学生先问了一个问题:伦敦曾被叫做什么?同学们呼应:雾都。讲课的学生说:对!是叫雾都。接着他描述了一番当年伦敦被污染的情景。又问:那么大家知道伦敦为什么会遭受这么严重的污染吗?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工业革命……
再比如,今天学习建国后的经济发展历程时,有一个班的学生给大家讲了一个赫鲁晓夫的故事,以此导入。
导入的作用我们都清楚,但我们有时候上课过于随意,经常忽略这个环节。学生能有这方面的主动意识,让我非常惊讶。
二、能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因为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下载利用了网上的课件,但也有学生对课件进行了修改和取舍,还增加了一些调皮的东西,比如课件首页制作除了醒目的标题内容之外,还标出了主讲人的名字。课件末页用花体字打出:祝可爱的九零后们学习顺利,所向披靡!
三、板书形式多样。
有的把课本内容大标题、小标题依次中规中矩标出,也有用表格或框架方式列出所讲内容,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柱形图,还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示意图。比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时,有个班里的学生提前在黑板上大致画出了亚、欧、非、美等各大洲的轮廓图,然后边讲课边完善、标识相关路线,手法熟练,线条流畅,让我很是佩服。
四、能通过上网、查看资料等方式,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讲“中国古代的商业”时,有个学生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其中的某些细节,也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有相当多的学生穿插了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故事,比如范蠡、哥伦布、张謇、荣氏兄弟等等。
五、课堂语言多样、轻松幽默。
有些学生平时可能并不讲普通话,讲到着急处,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干脆转换语言,直接用方言代替;有些学生则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强,且轻松幽默。比如有个学生在讲工业革命时,穿插了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的故事,说了一句:“唉!其实谁的人生中没有点故事呢。”讲到莱特兄弟小时候的家境时,他说:“那时候,他家里孩儿多……”让人忍俊不禁。
六、课堂上有大量互动。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讲课时,会把课本内容提炼成问题,提问他们的同学。有时候他们会把问题抛给坐在教室后边的我。比如有一次,学生在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因为使用了网上的课件,在对一段材料进行分析时,讲课的同学提问了同学,但无法对同学的解答判断对错,因此直接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老师你来说说吧!”我笑着站起来谈了我的看法,讲课的同学说:“大家也应该像老师一样,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一次,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讲课的同学让他指定一个人帮他回答,被提问的学生就说:“我找老师帮我。”我只好站起来帮他回答了问题。
七,有些学生能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在讲到“自然经济的解体”一目时,讲课的学生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看着我:“老师,我觉得这样挺不好的,会不会破坏环境啊……”学生的问题有点缥缈,但带出了许多问题。我稍加思索之后,结合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并大致给学生介绍了目前的一些史观,告诉学生,世上本无对与错,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八,有些学生会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
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有个学生首先带着大家了解了“新航路”的大致情况,然后再回头学习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等;在学习工业革命时,也有学生首先讲解了工业革命的概念,然后讲解了工业革命时背景。这样的教材内容处理方式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再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也经常这样处理。
感谢理科班,感谢这学期的尝试。如果是在文科班,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会有顾虑。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我们一成不变的教学很难激发他们的潜能。但愿他们能有所收获,虽然不高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