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579366/c49086d9c534e726.jpg)
这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33年11月的《大同报·夜哨》。
这篇小说写了爸爸妈妈和大林小林一家人的生活。在自己早期的作品中,萧红很难得的描写了一个完整家庭,描写了父一代和子一代的生活。
大林是一个面目模糊的革命者,是当时走向部队抗战的豪迈青年人的代表。但是在他离开的背后,却造成了父母被抓、弟弟小林流离失所的悲惨情境。
这是萧红在小说中第一次表达这种两难的情境。
还记得之前的关于鲁迅的一个段子。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同盟会。有一次开会,同盟会的领袖分配任务,给当时的周树人也就是后来的鲁迅分配了一个回国暗杀某大军阀的指令。
鲁迅答应一声要走,走到门口又转回来问道:如果我死了,我老娘怎么办?
领袖一听这话,得,您老先生不是这块料,还是算了。
于是,就算了。
不知道萧红是不是受到鲁迅的影响,这篇小说也是写了一种革命者的两难处境。为了广大的贫困人民,也为了自己的父母家人,热血的青年走上抗战的道路。结果却因为自己的抗日行为,遭到当局的镇压,自己家庭也遭到家破人亡的后果。
这个小说一共分四部分,写了四个时间,早晨、中午、晚上、早晨。从早晨始到早晨终,所以题目是清晨的马路,全文结构形成一个闭环。
四个时间段,四副画面:清晨的街道、中午小林的家里、晚上的长短街、早晨的街道。
这是使用了一种电影画面的拍摄手法,利用蒙太奇的剪辑组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景象。
第一部分,“耕种烟……双鹤、大号、粉刀烟。”以儿童脆的和玻璃一样的声音开篇全文,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就这样,忙碌的清晨,一群叫卖着的衣衫褴褛的孩子向我们走来。
大家都出来了,车也多起来了……叫花子,残废们也都陆续出来了。
然后萧红给了残废人——一个无腿的人惊慌过马路的特写。他没有腿,用手走路,他惊慌着过马路。
一切静止了。
然后汽车过去了,无腿人安然无恙,马路上剩了一个破裂的瓜皮样的帽子……
买浆汁的王老头盛好一碗浆汁送给无腿的人,还帮他把帽子捡了回来。
第二部分,就写到中午大家都开始吃中午饭,小林也回家吃饭。爸爸说,小林嗓子都喊哑了,爸爸来替你吧。
这是萧红难得地刻画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心疼儿子叫喊卖烟哑了嗓子的慈祥父亲。吃过饭,小林在炕上把烟盒里的小图片取出,据说有的小孩用这种图片单独换到金表或者钞票。(我猜测那时可能有一些烟片的收藏爱好者,就跟我们之前集邮票一个道理……当然是富人的游戏。不过这种机会对穷孩子来说很难得。)
大林回来,给了妈妈两元钱,并告诫弟弟别玩图片。
妈妈很爱哥哥,让小林把烟给哥哥吸。
大林拒绝了。因为一个烟需要花费弟弟多少叫喊声才能卖出来呀。
大林不怎么回家,也不在家住。这一晚他挨着咳嗽的爸爸一起睡,爸爸真可怜,一晚上不停咳嗽,西药铺里明明有止咳药,可是爸爸妈妈不让他去买。
大林是一个革命者,他要去该去的地方,可是,贫病的父母谁来管呢?
第三部分,写到晚上大林经过长短街,徘徊着。遇到父亲和小林,小林因为小图片得了十块钱,叫哥哥回家吃鱼。
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大林因为晚上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房子被风刮倒,妈妈在风雪中哭泣,弟弟没有了,爸爸不见了。
早晨他回家。然后卖浆汁的王老头把他叫进自己的白布蓬里,告诉他:因为你,你的父母被人带走了,小林现在住我家。
王老头的儿子跟大林从事一样的事情,已经好几天不敢回家了。
卖烟童清脆的声音里从此没有小林的了。
这是一个两难的故事。
路人只关心你飞的高不高,只有亲人会关心你飞的累不累。
萧红就是那个关心你飞的累不累的人,她的爱细腻,周到,她作为一个独特的作家,其特殊性从这里也能体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