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怎样看待当今的东亚国家关系,是一个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比方说,为什么倭国(为避免简书的机械审核并锁文的问题,在此使用代称)总是就不能像德国那样深刻痛彻的反悔自己的历史罪过?也因此所导致的南北韩(亦为代称)和天朝一直因为历史问题而与倭国终日博弈,始终无法达成民族和解?南韩对于我天朝国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以至于其竟然怀着一种优越的心态看待我们?倭国对我们又是怎样的心态,为什么互相之间民间好感率那么低?
如果始终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以上问题恐怕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两个人吵架,张三始终认为李四错,可李四始终不承认自己有错,吵来吵去永远是在不同的认识层面互相空喊,这时候就得去分析为什么李四不认为自己有错,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李四错在哪里。认识东亚几国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本书主要内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是由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学者历时六年共同撰写的东亚近现代史。相比于文字、语言、地域之间的差别及由此带来的编写困难,三国之间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问题恐怕是更加困难。对于这种困难,本书上部的后记里面略有提及。
本书从明朝时期以来东亚几个主要地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历程谈起,重点阐释了东亚几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地区秩序的格局变化。总的说来,在近代以前,东亚的大致格局主要是围绕明清两朝为核心,各国与大陆政权建立起的朝贡与册封体系。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发展,日本率先成为现代工业国家,与此同时发生的事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各国家进行的殖民主义掠夺。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东亚格局渐渐进入由倭国主导,其余国家被宰割的凄惨现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先后发生自己冷战的开始,东亚格局又陷入了美苏争霸、东西称雄的紧张对立之中,先后发生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都是由美国人发起,我国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冷战结束以后,无论是东亚格局还是世界格局,几乎都由美国人主导。
东亚诸国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总体格局的演进,与相应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承前启后的内部逻辑,而且这个逻辑是唯一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地区,尤其是与欧洲国家大为不同。此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同一事物放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圈子里,孕育出来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要想对东亚历史以及现实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理解,就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看待历史和现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我们认为倭国应为二战之中对周边国家的伤害是战争罪过,并且应该为此进行深刻反省并诚挚道歉的时候,倭国居然有一种自己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在民间受众比较广泛。南北韩及我们恐怕怎么也不能明白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三、主要体会和认识
本书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角度的更新和视野的扩大。针对相同历史事实,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民意识的形成机理和发展演变,都在书中做了尽可能的交代。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军入关对东亚格局的影响。好的影响包括促进了汉族文化圈的融合交流、固话并扩大了天朝疆域。东北区域由此前的松散的向明朝朝贡的政权,由此转变为牢不可分的固有领土。但也有一些其他的相对负面的影响,高丽国对清朝的认同感大大降低,认为清兵以下犯上消灭了自己的宗主国,一下子从与自己平等的藩属地位上升为新的宗主国,从心理上藩属的意识大大弱化(电影《南汉山城》里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并神奇的认为自己是东方文化的正宗传承者。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棒子国什么都要往自己身上贴金的行为了。
二是倭国因为未收到战争的彻底清算,导致其至今国民意识至今停留在“被害国”的层面。多数倭国人在经历美军投下的原子弹灾难后,普遍有坚决抵制战争、呼吁和平的感情。但是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意识,却没有建立在对他们自己发动的战争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没有向投下原子弹的美国追究责任。由于没有追究战争加害国的责任,倭人的共同体意识定格在战争受害者中,一种“和平国家”国民的意识由此得以建立。这也是为什么在东亚近代历史事实认识上,倭人与我们和半岛矛盾不断的深层次原因。
三是为何说溥仪在倭人的支持下成立的“伪满”是傀儡政权?以下事实一看便知,1934年3月伪满洲国宣布实行帝制,溥仪出任伪满皇帝,但关东军特别委派日本军人担任皇帝身边的“御用挂”,规定“关东军司令官乃天皇之代理人,为皇帝之师傅、监护人”。第二年,伪满洲国政府中握有实权的总务厅长官及各部次官均由日本人担任,这充分显示出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性。
今后东亚局势该向何处去?恐怕连各国的政治家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定是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正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目前习惯的格局一定会发生令人无法想象的改变。不过,一切未来的改变都建立在既往历史的基础之上,无论将来怎样变化,都绝不会脱离过去的影响,这也是预测并今早适应未来格局的重要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