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说我嘴毒,一语成谶地把几家门店说没了。
这些被我说过的门店不是话后三个月关门大吉就是半年再路过,店面已一片狼藉。
记忆最深的是徐汇龙华西路上一家港式烧腊和理发店。港式烧腊是我和女儿去吃过的,在吃饭的过程中我看见老板在给外卖配菜时,从一盒饭挑挑拣拣地夹回一片拇指大小的烧腊回锅里,再抖抖嗦嗦地将盖合起来打包,指派服务员送去某某公司,这大概是白领订的盒饭。老板全程大概都没有注意到距离他两米远的我们像一只探头在看着他做的一切。汤装多了一点,他倒回。青菜夹多了,他也夹回。一切看在眼里,有些尴尬。待到先生来接我们时,我很愤懑地探到先生耳朵说,这店离关门不远了。先生不信,我们拭目以待,可真没过多久,烧腊关了。
再说理发店,老板自喻十年资深理发师,帮明星做过发型。在我领着四岁女儿前往其店剪发时,旁边坐着一位七十多岁刚理好发的老者。他哆嗦地从口袋掏出十五块钱给老板,他特别抱歉地说,钱没带够,不好意思啊。老板一脸不屑,他在老者蹒跚出门后说了句,不带够钱来剪什么发?为这句话我又与先生打赌,不出半年门面必关门大吉。
呵呵,后来理发店关门是先生告诉我的。
我曾经看过一篇从细节处看人品的文章。文章写得特别好,它说述了一个老父亲进城看望在城里做生意的儿子,而儿子又正好约了其朋友一起吃饭。这样老父亲,儿子,儿子的朋友三个人在饭馆里围在一起吃。席间,儿子的朋友夹菜时,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菜翻来翻去,自顾大快朵颐。这餐饭后老父亲私底下对儿子说,这位朋友不可交,很可能会为一点绳头小利而出卖朋友。事实老父亲的话不久后,儿子就吃了当头一棒的亏,他的朋友真为一点小利而出卖了他。文章后台留言,还是老父亲洞悉世事啊。
多年前我喜欢读「演讲与口才」,从文章里摘取金玉良言。“世事洞察皆文章”就是我自以为是的护身符,它陪伴我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我一直坚信,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和格局。
是的,我相信。做事,做人。
同样是门店,我想说说另外两家我记忆比较深的门店。一家是上海泰晤士小镇的影城冰吧。冰吧经营盖浇饭,奶茶等其它冷饮。那是七月,我抱十六个月大牙牙学语的女儿从教堂出来穿过大片草地,已经浑身酸软,大汗淋漓。不得已歇脚影城冰吧门外的走廊,走廊摆有几张藤椅,茶桌。我刚与女儿落座,就有服务生端着水壶,茶杯微笑着过来为我们兑好温度适宜的茶水。我疑惑,我们只是歇脚。服务生却十分恭敬地说:“我们老板说了,过门便是客,”。顿时我往店里看,一个四十左右的男子站在吧台前一脸温和。那一刻,我知道这家店至少会做十年八年,它不会因为人品而下架。前几天因事折过去,影城冰吧依旧。从店内走出来的客人,笑意盈盈。我牵着七岁的女儿走过,身后金黄的银杏美不胜收。我告诉女儿,这家人家曾给我们一大杯开水冲奶。
另一家仍是理发店,华容路上的小叶理发店。我认识老板时,他大概三十出头。门前门后总计也就二十五六平米,店面装修很朴实。身怀六甲的我常去小叶理发店洗头,好几次看见老板在给来理发的老大爷理完发时扶出门。有钱付账或忘记带钱,他始终微笑。画面温馨而纯朴。那时我知,小叶路可长。事实多年过去了,如今偶尔去那边散步,都见店内的沙发坐满了等候理发的人。隔着落地玻璃窗,他们神情或喜悦,或温和,总有人间清欢。
而我对一个良善的人,从心底是保有一份敬意的。无论童叟青壮,心底若有一朵洁净的花开,它总会让我神往,感动。
如今我的先生不会再说我嘴毒了,他常以赞誉的目光与我交流一件事和一个人。但我们仍旧喜欢打赌,用猎奇的心去期待结果。不同的是每一次戳语成现时,我都会更加沉默地想念住在西南的父亲,他曾如此平心静气地教会我们从细节处去论品质。他也曾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出门在外,用眼睛看人,用心做事。不卑不亢,真心实意。这几句话,他让我装进人生的行囊里。保得多年来的平安,福禄。
我相信一个小细节就是一个人,一件事的整体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