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共情能力对关系处理的重要性,今天来分享一下,如何用好共情能力,让你轻松解决关系难题。
由于很容易感受到别人各种细微的情绪,共情能力高的人很容易陷入关系困扰、把自己卷入到别人的事情里,不仅身心疲惫,有时候还还费力不讨好。
那怎样让共情能力高的你,从别人的事件和情绪中抽离出来呢?
今天,再次分享之前分享过的一个心理学概念: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课题分离?
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考虑清楚这是谁的课题,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不去干预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被别人干预自己的课题。
我们生活中90%的人都分不清彼此的课题。
怎样让共情能力高的人,不被卷入事件和情绪的漩涡呢?在遇到问题时,一定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这是谁的课题?
2、我能做什么?
讲一个在我们家发生的事情:
我家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作业比较多。这时候孩子爸爸为了让孩子尽快写完作业,就在旁边多次在催促。
有一段时间,写作业时出现爸爸催一次,孩子写一点;爸爸不催,孩子就磨磨蹭蹭一直不写。每天最多一个小时的作业量,断断续续写到晚上十点多才完成。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写作业这件事变成了爸爸的事儿,孩子不是为自己学习。
爸爸也是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他看到孩子作业多,就想着赶紧催孩子完成作业能早点让他玩儿。但他没有意识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他催促孩子做作业,就是在干涉孩子的课题。
这时候我跟孩子爸爸沟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自己要为自己的作业负责。我们能做的是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帮助,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
阿德勒的观点是,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所以,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很容易了:
写作业是谁的课题?
孩子的。
我作为家长能做什么?
“管住”自己,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
这样才能让孩子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
共情力高的人,对情绪的感受力非常丰富,更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以上两个问题同样适用于处理其他关系,比如同事和朋友之间。
同事来求助的时候,不要直接帮他做决策。而是遵循课题分离的步骤,不断地问自己:
1、他的课题是什么?
他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是他的课题。
2、我能做什么?
辅导他,而不是直接代替他完成他的工作。
整个过程中,同事再着急,我们也不把同事的课题背到自己身上,始终明确各自的课题。
同样,在朋友跟我们倾诉一个困扰或寻求我们帮助时,我们很容易为对方操心、甚至替对方做决定。这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以上两个问题来问自己,不被卷入对方的事件中或代替他做决定。
我既能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也能有足够的智慧,去为他人做些什么,这就是最好的关系距离。
而且,经过课题分离的思考过程,哪怕你是共情力高的人,也能自然而然说出拒绝的话,而这些所谓拒绝的话,其实是让你的行动更准确。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帮共情力高的你调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是谁的课题和我能做什么,帮共情力高的你,保证自己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和不被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