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认知始于思辨

认知始于思辨

作者: 鱼焉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09:25 被阅读0次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官媒的“舆论宣传”,有不同利益团体的“倡导主张”,有朋友圈微信群的“小道消息”。不同的消息,不同的人信。江湖套路深,要想会甄别,不信谣,不传谣,只有提高认知。

认知层次取决于思辨能力。而思辨就是“慎思”、“明辨”的能力。

首先,说“明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高质量的信息获取上。

中国缺乏独立调查的深度媒体。通常一个严肃媒体会极其珍视其声誉和公信力。在发文之前需要审慎调查,听取多方意见,要禁得起时间的考验,会有一套监督制衡风控机制保障内容的质量。

自媒体门槛低发展迅速,据统计仅是公众号数量就已超过2000万。由于其时效快、紧扣热点、适合碎片化阅读等特点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但获益迅速且代价低廉,吃瓜不怕事大,说话不怕闪腰,赶上快上,封了重来,所以劣质信息太多,信息源良莠不齐。

我们的见识还常常受限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在信息社会,表面上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源多了,实际却更加的片面和偏颇。

有一种说法叫“信息茧房”,在充斥着算法分发时代,会因为你喜欢看什么,服务端就给你推送什么。如同“衣来张口、饭来张口一样”,大脑被“喂食”,又因为你总是阅读某种立场和取向的文章,“食料”单一,不用“咀嚼”,思考被放弃,偏好被强化,证实易证伪证难,导致观点进一步固化僵化。就跟被包在一个茧子里一样。是最常见“认知偏差”。

许多无底线的文章,是为了流量作者刻意拟合读者的结果。若不想成为被收割的流量韭菜,就要主动打破“茧房”,优选来源,获取全面、高质量、有帮助的信息。

优选来源,首先谁发的,来自哪?尽量看一手信息,注意原文的上下文,引用的信息考证一下出处,就能规避许多信息陷阱。

语不惊人死不休,断章取义是最常见的坑。比如“华为要想超过安卓和苹果的操作系统需要300年”,但如果我们看原话应该是:“华为的操作系统要想超越安卓和苹果的操作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超过300年”。重要的信息看一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极其容易失真。经过了几个环节的引用和转述难免“货不对板”、“夹私带货”。

建议一段时间强制清理取关一些公众号。如果看到情绪化的“标题党”,“口号党”,“一味喷”,这些“没营养”、“一眼假”的公众号只会降低读者判断能力,趁早取关。

注意保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留一些反面意见。文章爱不爱看,观点喜不喜欢还不是最主要的取舍标准。文章是否可以禁得起推敲,是否可调动人思考,更重要。

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和喜欢吃却又要克制甜食一样,和喜欢食色鲜艳又要防止苏丹红一样。

关注一些可以陈述翔实数据、客观事实,价值取向明确的人/公众号/文章,哪怕有时候观点不是很讨巧,看起来生涩一些。关注公众号的时候随手翻翻他的老文章,看看值不值得关注,优先关注:

——趣味性,见字如见人,鲜活的、有趣的;

——多样性,上下千年驰骋万里,现在看起来无用的知识,也可能你未来面对困境找到新办法的灵感;

——逻辑性,讲事实摆道理做比喻把一个复杂道理讲的浅显无比,从复杂现象中一语见地一针见血的;

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看数据和分析数据。尤其是在看同一个数据在不同情况下的对比,一定要做可比。就拿当下的疫情数据为例,就有一些基本的常识需要理解。比如“确诊数”在各个国家就不一样。中国的确诊数据是“新冠病毒肺炎确诊”数据,即“阳性”+“症状”才是确诊。其他国家包括WHO的操作都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只要感染了病毒就算。“确诊数”又取决于检测能力。又比如“死亡率”,分子分母的统计标准都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分子死亡人数,是确诊人员的死亡,还是死因为新冠病毒,还是对所有死亡人员检测是否病毒阳性?分母是确诊/收治人数,还是检测人数,差异也很大。车同辙,书同文,比较之前要统一标准。

其次,说“慎思”。

所谓屁股坐哪里,观点就在那里。

同样一个事实,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比如支持或者反对一个日记,就包括审问:这个社会需要还是不需要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赞扬”更可贵还是“批评”更可贵,是要抨击“家丑”还是批评“外扬”?。人心和人命,我命、亲命、他命.......疫情体现出来的撕裂,归根道理都是立场的差异。

遇到问题不要先入为主地预设原告或是被告立场。先试着做一些判断:

基于事实,哪个可证实,哪个可证伪;

基于动机,哪个可能说假话,哪个有勇气说真话;

基于共情,那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

价值判断先于立场,不要为了支持而支持。如果坚持先入为主地立场,往往只选取了对该立场有利的事实,有意无意忽略反面的事实和证据。

交换立场,有助于我们理解、决定是否采纳。

我们要大胆怀疑受益于观点的“鼓吹者”,鄙视毫无原则的“骑墙者”,远离狂热非理的“喷子”。

从“辩”到“思”。如果把大脑看做一台计算机的话,思考就是对信息来料加工的过程,是辨别分析、逻辑推理、思考决策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提高大脑台计算机的“参数”、“算法”和“算力”增强思辨能力——所谓“参数”就是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可信度,“算法”指思维模式,“算力”则是花精力去思考。

“阴谋论可以让头脑简单的人感觉头脑不简单”。“阴谋论”大多貌似基于事实,却基于某种预设立场的省略了逻辑过程的牵强附会。为了流量不顾事实,刻意迎合/哗众取宠,输出片面观点甚至造谣。对此,我们可以做几个逻辑上的假设,“如果……那么……”大多数是经不住推敲的。

养成一个主动用脑的习惯,“慎思之”,面对一个观点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小时候作文的5个W随时拿出来用一下,可以很好地规避认知陷阱。主语是谁。谁说的?比如“美国说....”,我们就要细看,并没有哪个人叫美国,要具体的看,是某个媒体,某个政客,还是某个政府代表,他代表谁的利益?是建议、议案、法规还是作者的揣测。什么时候说的,新闻?旧闻?在什么场合说的,本意是什么?案例,引用是否有来源,经得起核对?

博学积累常识,思辨(审问、慎思、明辨)检验常识,基于这些常识决策笃行巩固自己的常识库。许多“一眼假”的反智,“地球是平的”,“注射消毒水可以治疗新冠肺炎”,“5G传播新冠病毒”,等等,都是缺乏常识的体现。

常识是随着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有的结论可能这时候你认为是对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知识丰富了,经历的事情更多了,了解的情况更多了,关注的重点不一样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

但是不要紧,错了不可怕,“不知道自己错了”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更可怕,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习惯了被喂食,懒得思考,没有独立性才是大问题。记住结论而不知道为什么就像蒙住眼睛凭记忆走路,人与亦云就像总跟着别人走路。都容易被带到坑里。

勤快一点,不断給大脑升级常识、算法和算力。多交一些生活经历和环境不同,见识见解比自己高的老师、朋友,多认识一些独立作者,多看看他们推荐的文章。在疫情中,多听听顶级科学家,不包含政治倾向的,纯粹理性从科学角度分析的见解。

愿,从“盲信”到“不信”到“自信”。

相关文章

  • 认知始于思辨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官媒的“舆论宣传”,有不同利益团体的“倡导主张”,有朋友圈微信群的“小道消息”。不同的...

  • 05-文远:思辨胜于执行 -随笔

    认知升级之思辨胜于执行 为什么思辨胜于执行?先看两个词的释义,思辨即思考辨析,其结果是指导思想。执行,即贯彻施行,...

  • 听中文表达素养课的期中班会笔记

    学习力 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 情商力 认知自我 认知他人 思辨力 提问 逻辑 辩论 思考 研究 创造力 演讲 讲故事...

  • 认知

    很多学哲学的朋友或者喜欢哲学思辨的朋友在修行的过程中,总是喜欢用理性的思辨,理性的认知去看待和思考一切,包括佛法。...

  • 人生就是一场思辨

    思辨是什么?讲说家熊浩这样解释说:它既是一场场思维的碰撞,又是一项项思维的巧思,巧思到拓展你认知的疆域。 思辨不是...

  • 重读肖家芸的《理性思辨例话》二

    智慧来源于漫步而非飞奔,软实力是做人做事的方法。行义思辨,公理思辨,公先思辨,利公思辨,法理思辨,守法思辨,合法思...

  • 每日一语

    (106)说人性。对认知的再一次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始于认知,终于认知。认知这个东西,犹如老子的“道”,说不清...

  • 智慧来自哪里

    一个人的智慧来自哪里? 思辨和经历。 思辨,就是从阅读中思辨,从做事中思辨,从观察他人中思辨,从体察自我中思辨。 ...

  • 改变始于认知与面对

    J厂工作拉通是无时无刻的,有些拉通是必要的,有些拉通是被拉通,为了拉通而拉通,如何破解非正常的拉通呢? ...

  • 智慧始于阅读《认知天性》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学习的书,一般这样的书我从来不看,因为我认知里面就从来不信学习或者看书还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始于思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ci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