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所看到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我和我儿子身上的。
今年已经上六年级的他,是人们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系列我想分享一下,在小学关键的几年里,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事情要追溯到一年级。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我和爱人都要上班,孩子自然是交给爷爷奶奶照看。老人家对家里这个唯一的孙子照顾的是无微不至啊。
有一天中午儿子放学回家,气鼓鼓的把书包扔在了沙发上,大声地朝奶奶嚷嚷:"为什么昨晚没把铅笔和语文作业装在书包里?害我一早上找别人东借西借,还被老师罚抄,呜呜呜…" 这场面可以用理直气壮地兴师问罪来形容,还边问边哭边怪罪奶奶。奶奶则一边在找昨晚没装进书包的铅笔和作业本,一边十分歉意的说:"都怪奶奶,都怪奶奶!好崽崽别哭了,下午我去找老师,给老师好好解释解释。" 儿子依然不依不饶的呜呜着。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又气又火,走过去拉着正哭得来劲的儿子,径直向卧室走去,随手反锁了卧室的门,这时儿子被我一连串的行为镇住了,停止了哭泣,直直地看着我。此时,爷爷奶奶同时敲门,一遍又一遍的说别动手啊,他还小不懂事,奶奶则一直说不怪孩子,是她忘了装进去。我压着心头的火,告诉自己数30下再说话,默默在心里数了30下之后,我平静了许多,门外的老人也静下来了。我稍稍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我开口问了儿子第一个问题:"你觉得上学是你的事还是奶奶的事?"儿子胆怯地回答:"我的" 第二个问题:"你自己的书包可以自己收拾吗?" 儿子犹豫地说:"应该可以” 。其实当时的自己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眼前的情况,看到孩子有点怯生生的样子,我的直觉告诉我不宜再谈下去,我再次舒缓了一下情绪,告诉儿子去洗把脸,然后在卫生间待5分钟,再出来吃饭。
一个下午我脑海里一直在想这个事,显然中午只是在高压下的谈话,是没有达成共识的谈话内容。但是我知道这种问题必须得及时解决。到了晚上,孩子回来乖乖写完了作业,一边自己收拾书包,一边用眼睛瞟着奶奶,奶奶马上走上前去帮忙收拾,儿子则不肯让奶奶帮忙。显然,对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来说,收拾书包的动作是笨拙的,不熟练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晚上我找他谈了话,我的想法是,我做三天他的书包整理指导员,教会他怎样整理书包,怎样整理的书包最好背、书本最不易卷角,备多少支铅笔最合理…等等等等,孩子一下子从一天的情绪中活跃了起来,连连点头答应,我知道谈话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说成功了一半呢?因为只教会他不是全部目的,要让他成为一种习惯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接下来就是提要求,我的要求是每天的书包必须得自己收拾,我不定时检查,如果不合格,罚背唐诗三首。哈哈,这个办法对于孩子以后热爱诗词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连续一周都没有不合格的情况,妈妈奖励一本书,书由他自己选。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出现了丢三落四的情况,自己处理,家里人不去学校送哟。就这样,自己的事自己做之收拾书包的故事就收场了。
那么,是不是在收拾书包这件事上再没有出现插曲呢?答案是 不
明天接着说:没带语文书的语文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