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15人无弃人功成不居文公守信美行人加
题文诗:
昔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
龙不与游.衣褐带索,有客见曰:臣能呼也.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弟子籍.此后数日,
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航在一汜,使善呼者,
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
有伎能士.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是谓袭明.楚将子发,攻蔡逾之.宣王郊迎,
列田百顷,封之执圭.辞不受曰:治国立政,
诸侯入宾,此君之德;发号施令,师未合而,
敌遁也此,将军之威;兵阵战而,胜敌者此,
庶民之力.夫乘民之,功劳而取,其爵禄者,
非仁义道.故辞弗受.故老子曰:功成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晋文公伐,原与大夫,
期三日克.三日不降,文公令去.军吏曰原,
不过一二,日将降矣.君曰吾不,知原三日,
不可得下;与大夫期,尽而不罢,失信得原,
吾弗为也.原人闻曰:有君若此,可弗降也?
遂降文公.温邑人闻,亦请降之.故老子曰: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诚信感人.【原文】 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译文】
从前,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如果无技能,我是不会和他交往的。”这时,有位身穿粗布短衣,腰际索着粗麻绳的客人来见公孙龙,说:“我能大声呼喊。”公孙龙回头问弟子:“我门下可有能大声呼喊的弟子吗?”弟子们回答:“没有。”于是公孙龙说:“那么就让这位客人入我门下吧!”几天以后,公孙龙带着弟子前往燕国游说。到了黄河边,看到渡船在河对岸,便叫那位能呼喊的弟子呼喊摆渡船上的艄公,此人只呼喊一声,渡船便摇了过来。所以圣人处世,不拒绝每一位有一技之长的人士。这也就是《老子》说的:“人没有无用的人,物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含藏着的聪明智慧。”
【原文】 子发攻蔡,逾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顷,而封之执圭。子发辞不受。曰:“治国立政,诸侯入宾,此君之德也;发号施令,师未合而敌遁,此将军之威也;兵陈战而胜敌者,此庶民之力也。夫乘民之功劳,而取其爵禄者,非仁义之道也。”故辞而弗受。故老子曰:“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楚将子发率军攻打蔡国,胜利而归。楚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子发,封给他百顷良田和执圭的爵位。子发推辞不接受,说:“治理好楚国的国政,使各诸侯都来楚国朝拜,这是君王的德行所致;发号施令,军队还没会合上去敌军就逃跑了,这是将军的声威所致;兵卒上阵打败敌军,这是百姓的力量所致。利用百姓的功劳而取得爵禄,是不仁义的。”因此子发是坚持推辞不接受。所以《老子》说:“功成业就而不居功夸耀,正因为不居功,所以这功绩也就不会泯灭”。
【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三日。三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一二日将降矣。”君曰:“吾不知原三日而不可得下也。以与大夫期,尽而不罢,失信得原,吾弗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若此,可弗降也?”遂降。温人闻,亦请降。故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故“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译文】
晋文公征伐原邑,和大夫们约定三天攻克。但打了三天,原人还没投降,于是文公依约下令撤兵离去。身边的军官们就说了:“再坚持一、二天原人就会投降了。”文公说:“我当初不知道原邑不可能三天内攻克,但我与大夫们约定三天内攻克,现在三天已过,如果继续攻下去,就会失去信用,这样既使得到原邑,我也不会做这样的事的。”这事被原人得知了,说:“有这样讲信用的君王,还不投降干什么?”于是纷纷投降。温邑人听说原人投降,也就请求投降了。所以《老子》说:“深远幽昧之中,却有它的精质;这精质非常真诚,真诚中有它的诚信。”所以“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超越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