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觉山隐窑丨茶杯名字背后的黑历史

觉山隐窑丨茶杯名字背后的黑历史

作者: isHonghan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15:44 被阅读79次

    一只好杯子就像一道可口的饭菜或者一首美妙的歌曲,其精髓必有着重之处,耐人品味颇久。以青花为例,有人说精髓在画上,无可否认一件青花器打眼看去,精美的画片总是最抓人眼球的,而器型往往是被掩盖在其光芒下,不被过多留意到的部分。

    虽说好不好看在画,但毕竟杯子是用来喝茶的,器型做的到不到位,直接关乎到手感和口感,再漂亮的杯子,用着不得劲,也都是束之高阁的命。

    所以,当大家看到觉山隐窑在画上着力的时候,我们也没敢把研究器型这事给丢了,即便是成熟的产品,还是要一本正经地推敲再推敲。拿铃铛杯来说,从第一只铃铛杯至今,觉山隐窑已经出了三款,为了适应不同玩家的审美和喜好,每个款都略有不同。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和自己较劲折腾过程,因为有些调整可能不经比较,连自己都难以察觉。

    说是微调,但还是要守住规矩,每款器型都有讲究,万变不离其宗,乱来不得。翻看这些杯子的故事,哪个都历经千百年无数匠人之手,但凡能最终传承和进化到了我们这的,无论赏玩还是使用,一定都是最舒服的。

    比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压手杯,永乐时期最有名的茶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不显眼的青花小器,从诞生起就基本没变过,甚至连尺寸都基本恒定了。倒上一杯茶,端在手里,撇口正好搭在虎口,实在是舒坦。所以,就用这个动作或者说这个感觉定了名。

    不仅如此,厚厚的撇口搁在唇边,也舒服的要命,怪不得见多了好东西的皇帝都对它喜欢的不得了。所以,它真的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鬼斧神工,我们现在看到的跟它祖先长得一个样子,如果不像就不对了。

    鸡心杯是另一个让人着迷的永乐时期的茶杯。说到这,不得不感叹一下明人对日常器物美学的考究,从明式家具极富意匠魅力就可见一斑。

    这种类似半圆的器型,在明朝时还有一种大碗,一般认为是拿来喝酒的,叫鸡心碗或莲子碗,而小一点的就是鸡心杯了。不过当时这种杯子是烧成青花,用来做为贸易瓷器卖到波斯地区的,在本土并不怎么流行,所以在永宣之后,整个明朝都很难见到了。清雍正乾隆时期由于皇帝喜欢永宣青花,才逐渐流行起来,直到今天竟成为经典。

    那问题来了,明以前的人不用杯,用什么来喝茶呢?答案是碗。唐人煎茶,宋人点茶,都用大碗。尤其是宋代流行斗茶,讲究观茶色,饮茶倒是其次,这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器型。形状像一只倒扣的斗笠,加之宋人把茶杯叫做盏,所以就称为斗笠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斗笠碗的原始本尊。

    后来,人们把这种敞口直壁的碗,做了一番简单粗暴的改造,硬生生给缩小了,号称斗笠杯,而斗笠碗则变成了用来盛供品成为供器,或者干脆拿来吃饭了。

    不难看出,很多茶杯最初就是从酒杯演化而来的,尤其是明朝以后,这其中经典器就有宝盆杯。最初的宝盆杯尺寸不大,可也是酒器,这一点到是有些像成化鸡缸杯。但由于杯子实在好看,一些文人雅士就开始拿它来喝茶,慢慢地竟然真的成了茶杯,用起来也相当顺手,真是没毛病。

    说到器型,明代的宝盆杯比较敦实,看上去真有点像小聚宝盆的样子,所以普遍认为它是从明永宣时的聚宝盆形象演变来的,只不过迷你一些罢了,虽然寓意挺好,听起来真是有些俗,还好器型倒是相当雅致。到了康熙时,杯身拉高了一些,口沿也微有内收,看起来比明代时更精致,但也少了份古朴的味道。

    这里要提一下,觉山隐窑的宝盆杯介乎两者之间,更倾向于传统造型,手感和口感上也要更好一些。但玩家喜好趣味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先后微调过数次,在杯身曲线和杯口角度上略有收放,但雅的感觉没变,韵味还在。

    经典器里还有诸如铃铛杯、仰钟杯、玉璧杯、高足杯等,有意思的故事不少,若您对器型的话题感兴趣,待稍作整理,择日再叙。另外,觉山隐窑丁酉首窑产品即将出窑,其中美器不少,届时我们也会和各位一起分享品鉴,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觉山隐窑丨茶杯名字背后的黑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nc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