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2.假设

《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2.假设

作者: 流动的温暖 | 来源:发表于2022-06-21 18:32 被阅读0次
在关系中见~~

        一、假设:人们在做出决定时,并不依据客观的“真理”。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让我想到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他人看来有很多问题的男孩或者女孩,在自己的爱人眼中全是优点,并认准对方决定进入婚姻。“真理”是每个人头脑中的“真理”。比如:丞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好马不吃回头草,浪子回头,金不换~~。每个人的心中已经设定好了自己的“真理”,并决定为“真理而战”~~

      二、除了关注差异:还要关注差异造成了什么差异。

      在假设这段文字中,治疗师西蒙问了丈夫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您太太而言,究竟是什么东西使“是躁狂抑郁”和“不是躁狂抑郁”之间的差别变得那么重要呢?很显然,这是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我们就此贴上标签“这是躁狂抑郁”,那会怎么样呢?这和“这不是躁狂抑郁”的区别在哪里呢?

对差异进行询问,这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某些概念看起来好像是使用正确了,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才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让治疗师过快地相信,他已经理解了他的患者。躁狂抑郁对一位生物医学取向的精神科医生的含义,与它对施耐德太太或施耐德先生的含义,可以说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个体自己设定了某个概念的意义,比如:躁狂抑郁,比如,爱)。
此处利用循环提问,问施耐德先生关于他太太的看法。这样的提问类型有两个意图:一方面,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的家庭模式被扰动;施耐德先生在家里大概已经千百遍地讲过他的观点了,因为无法得到他太太的认同,所以很有可能还会为此产生争吵。在治疗会谈中重复这一模式没有任何新的意义,不仅一切都不会改变,而且还会把治疗师引到法官的角色里去。两个主角都要为捍卫各自的“真理”而战。与此相反,当施耐德先生被问到关于他太太的看法的时候,他就会站到她的立场上去体会。他虽然不能和他太太拥有同样的观点,但是他极有可能知道得相当清楚:她是怎么想的,她是怎么看的,甚至是她的感觉如何。当他变换视角、叙述他太太的想法的时候,施耐徳太太便可以检验一下,外界是怎样看待她的。

      这些差异的呈现为来访的夫妻创造了空间,看到了在他们共同煎熬的问题背后他们想共同维系婚姻的努力。

        三、请一方站在另一方的角度,理解不同假设的意义。

      (1)不同的假设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不同方向上的影响,所以治疗师真正要去做的是一个决策,来访者想要哪个方向的影响。

      (2)治疗师不认为真相是判断要往哪个方向走的唯一标准,也不认为真的存在所谓的“真相”,只有不同的假设,能够指导咨询方向的是来访者的意愿/利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2.假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pe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