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加几和十几加(减)几》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三节课的内容。本节课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深化对11-20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这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11-20各数,且具备了一定的数数经验。
在教学中,我以闯关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第一,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第二,以猜数的方式巩固11-20数的组成,旨在为学生陈述计算过程做好铺垫。
教学例题4时,我通过在黑板上摆出小棒,鼓励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10+3”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结果是13,但是对于为什么是13描述不清。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交流,并及时个别指导。通过孩子们反复说过程(因为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1,所以10+3=13),再次感受并理解11-20的数的组成,我发现在探究减法的计算过程时,更多的孩子已经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思考问题了,他们的表达同时更加准确、熟练了。
接下来,我没有选择继续讲授例题5,而且趁热打铁,让学生迅速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通过反馈图意,同伴交流计算过程,再次感知算理。
随后,我引导学生将例题4和做一做的题目进行对比,通过观察算式,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10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减十等于几。
而例题5的教学,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同伴交流计算过程,通过汇报,再次感知数的组成对计算的重要意义,并初步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参中指出,本节课应定位于对数的认识,注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进行口算。学生能归纳出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惊喜之处,但是不必要求学生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反思这节课,基本立足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来表达计算过程,但是孩子的表达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学生的练习也做得较少。下节课还需在练习中反复巩固计算过程,让更多的学生会说、敢说、想说,从而加深对数的认识,培养数感,提高口算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