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诊断出物品从身上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减少物品进行自我改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家务事其实是一项需要极强综合能力的工作,特别是收拾工作,是一连串的选择和决定,是生活能力的证明。
断舍离这么说—“首先是赦免,接下来是接受现状。”换句话说,断舍离是叫人们接受这个现实一无法整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起步好了。
越是不擅长收抬的人,就越容易向高难度挑战。不要仰望山顶。
无论如何,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就是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只要清楚明白自己的位置,以淡然、喜悦的心情稳步前进,就能看到登顶的曙光。
收拾也是一样,需要通过不间断的训练来充实体力和精神。这是最终登上山顶、征服高山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想要坚强地过完一生,不就应该多多经历困难和挫折,咬紧牙根努力克服吗?
你是否因为过度看重“可惜”而在不知不觉中牺牲了更重要的事物?
只要以长远的视角去看,自然就能看清楚。
家庭就是角力与疗愈的地方,而夫妻就是相互角力与相互疗愈的两者。两个人起初就像正在成形的糖果一样充满了棱角,然后在相互的挤压碰撞中慢慢被磨圆……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互动过程。可是,当有一天,如果这样的关系有可能损害到原本的样貌(圆),那或许就是一段错误的关系。因为可以磨掉的,就只有棱角而已。
至于提供观念的一方,也应该明确“所以一切的大前提,是当事人的意志参与其中”。无论是多么亲近的人,都绝对不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对方身上。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貌。
以客观的态度去认知现状,是俯瞰的第一步。
能够俯瞰,就能有所自觉,进而迸发应对的力量。
要冲破幸与不幸的瓶颈。
快乐生活的秘诀,在于心怀纯粹的确信与梦想,勇敢地过活。
俯瞰力。
这是一种站在高处,以广阔的视野,用整体的观点来掌握事物的能力,是瞬间掌握当下“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有意识、自在、果敢地度过人生的力量。
只要把焦点放在不足与不安上,不管拥有多少,永远都无法安心。
断含离的根本是对“现在、这里、我、活着”这些事的感恩。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失的地方,而是去关注那些力所能及的事上。
----------------山下英子《断舍离》摘录
断舍离一套三本,买来许久,直到前几天才看完第二本,俯瞰力。
还是有挺多感触的,拥有俯瞰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楚明白物品对人们的真实意义,以全局的观念看待物品。
一旦失去对全局的把控,我们将毫无方向,没有章法,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从何下手。
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高山之上,风景才能尽收眼底,俯瞰力,是让我们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待物品,把关注点从繁杂的物品之中解放出来,从而明白物品背后的本质。
我们到底是需要这件物品,还只是想通过这个物品表达某种述求,某种被人们刻意掩藏的渴望。
只有培养出足够的俯瞰力,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被物品所困扰,真正获得第一本里的自在力。
国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学习断舍离已有段时日了,我发现我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扔扔扔,而且很多东西,明明该当机立断的直接处理掉的,我非要从几百公里的厦门背回老家。
我回去又扔了一堆早就不该存在的衣服,而有更多的衣服,真是扔不下去,虽然再穿的概率那样小。
与朋友小聚,聊起这个,她说,在农村,想要实行断舍离,真的太难,无数次的,她把不要的东西扔出去,家人又把他们捡回来,反正家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空间,哪里都可以堆一堆,然后就一直这样堆着,无止尽的堆着。
我妈也一样,每次我把她用旧的物品扔出去,她肯定会立马捡回来,我非得给她烧了,毁尸灭迹才行,这是不是很无奈呢。
父母辈都是从物资匮乏的年代辛苦存活下来的,扔东西就是败家,一个物品没到用不了的程度,就还能继续使用。
而我们耳濡目染,多少也继承了这一习惯。虽然我们新一代人有所改变,亦有所觉悟,但真要完全挣脱出来确实是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我的断舍离,只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并不能完整的达成舍弃这一意图,我今后要做的是尽量避免产生无用的物品。对一个不再使用的物品果断的心怀感恩,然后丢弃,是我一直要训练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