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我很喜欢的一个电影公众号说起,《独立鱼电影》在其简介中有一句“延长三倍的人生体验”。我很喜欢并且认同这句话,尤其是在我渐渐的由单纯的视觉体验,转向对故事情节的体验时。这像是我年少时看书一样,一开始看网文或者说爽文,那些快意恩仇的故事。主角总是天选之子,没有什么克制隐忍,能屈能伸。反派都是些自大的傻逼,总是装逼之后三秒钟之内暴毙。是啊,那时年少的我也是自命不凡的人啊。只是时间长了,发现如有雷同,纯属出自一人之手。总是同一个模板换个名字就另一本书时,事情就变得有点无趣了。
而关于电影大概也有一个类似的历程,比如常说的“好莱坞式”什么的。如果说一部电影开场时我最喜欢的是什么,“皮克斯-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或者其他的?不过都不是,我喜欢的是索尼的标志,因为不论故事如何,总归是一场视觉盛宴。只是我渐渐的不在满足于此,不然我也不会去关注什么电影公众号。我想了解一些不同于我自己的人生,做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梦。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延长三倍的人生体验”吧,因为匮乏的现实生活和贫瘠的想象力之下,即使做梦也没有太多的创意。
我本身也不太喜欢自己的梦境,虽说人睡着的时候总是会做梦,但是多数是记不住的。而能记住于我而言尽皆是些噩梦,比如我在床上摆弄一具白衣飘飘的尸体,因为我深爱着她(或者它),即使我看不到长啥样,然后痛哭着醒来。再比如,我和一个喜欢的人,逛街聊天,最后欲行秀秀之事,紧张兮兮的怕被人看到,然后在关门那一刻苦笑着意识到这一切是假的。当然有那么一刻我极其痛恨自己这种变态的理智,因此我似乎具备一种把所有梦境变为消极情绪的能力,噩梦过后那种真实的悲伤情绪经久不散,美梦醒来之后的怅然若失同样经久不散。
于是我有点喜欢《血肉之躯》中的设定,僵尸通过吃别人的脑子来做梦。而我看小说,看电影的目的,不过是一种温和的方式摄取别人的想象或者记忆。或者像《盗梦空间》之中使用机器让自己的梦境变得可控,像是在玩我的世界,而不是什么恐怖游戏。而且我也很喜欢用多了不会再做梦这个设定,因为我很讨厌自己的梦。
总而言之大概就是一句“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人生充斥着我们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