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说,女人需要滋养。女人里也包括我。于是,刚好有这类书的送书活动,她就把这书送给了我。所以,这个题目拜皇上所赐。
当时,我只知道书的名字是《见信如面》,具体写的是什么不太清楚,看皇上的简介好像挺笼统的,结论就是一段唯美的爱情。大家都知道,可以称得上“美”的爱情,基本都是没有开花结果的。
书很快拿到了,很漂亮,还有一个漂亮的布袋。没拍照片,晚上光线不好,影响我发挥。
翻了一下书的最前面,没有前言,没有导读,了解的信息有点少。于是去查了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等待的故事,这是一段记忆深处的爱恋,这是一场有始无终的相思,这是一个人关于真情的绝唱。
他们一个是追寻天命的寻梦者,一个是美丽动人的女神,两个人相遇、相爱在秋季。在爱情与远行的寻觅间,琼波浪觉选择了后者,而他生命中的女神沙尔娃蒂则选择了等待。在漫长的日日夜夜间,思念化作了千里相隔后的文字与篇章,沉睡于纸上,铭刻于心头。本书就是在漫长的等待中,两人千里传送的情书,字字含情,句句入心。当行者遇见女神,当爱情遇见信仰,究竟会有怎样的故事,又有怎样的情爱纠葛?
他们的故事,是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是生活中的你,也是生活中的我。或许,你也可以在书中的每封书信里,找到那些年,在爱情里丢失的你自己。
简介就深情款款,看来有必要读一读了。也就是说,这本书记录的是来往的情书。
关于情书,以前也读过,比如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书信内容的含糖量比较高,很少读到“爱”,处处都是爱。
比如《致密伦娜情书》,我至今未读完,不知是译本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原因,有些表达很拗口,至今还没有读到所谓“热烈”的部分。也可能是我对“热烈”的定义太严格了,毕竟那会儿卡夫卡已经快四十岁了,能相信爱情就不错了。于是,暂时搁浅了。
皇上说,《见信如面》中沙尔娃蒂与琼波浪觉这样的爱情太美了,这样的文字太美了,要我好好感受一下。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到了皇上的那颗少女心。
有多美呢?封面上的文字便可略知一二:
吾爱,月色溶溶,你在困惑里游荡吗?
你也听见月儿的言语吗?
你可看到远在天涯的那颗明月般的心?
它时时想抚平你紧锁的眉,它时时想拉住你远离的魂。
谁说迟到了?谁说错过了?
心与心之间没有距离。
综合书的简介和这首小诗来看,是真的错过了。男人和女人相爱了,男人在爱情与理想之间,断然选择了理想,而女人则傻傻地等在原地。
这让我想起了正在看还没看完的《刀锋》。
拉里与伊莎贝尔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情相悦,并订立了婚约。拉里在战场上当了两年的飞行员后,为了追求他内心的答案,选择了远行。伊莎贝尔无法跟随拉里的脚步,只有取消了婚约,嫁给了爱自己爱得疯狂的格雷。
多年以后,伊莎贝尔和作家朋友毛姆(作品中的作家叫毛姆)讨论拉里是否爱过伊莎贝尔的时候,两个人的发言都很耐人寻味。
伊莎贝尔认为,拉里爱她是毋庸置疑的,她俩自小一起长大,相互了解,感情深厚。而后来之所以分开,是因为拉里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周围的圈子又与自己格格不入。
作家毛姆却认为,拉里对伊莎贝尔的感情,不能叫做爱情,理由是他俩之间的感情没有情欲的成分。对于拉里来说,计划与伊莎贝尔的结合,只是多年来顺其自然的一种情感。也就是说,是一种依赖感。
同样,这个理论又被伊莎贝尔给否了,她坚定地相信,拉里爱她,很爱她。甚至还坚定地相信,三十岁的拉里还是一个处男。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很经典的那句话:女人就是喜欢幻想。
幻想得美好,麻痹了自己,在自恋中得到安慰。幻想得悲观,折磨了自己,在漫长的时光中唏嘘。
所以“爱”这个字,对于某些男人来说,可能是抽过的一支入过心的烟,烟味儿持久一些。对于女人来说,就是一辈子。
所以对于爱情,男女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男女心中的占比也是不一样的。
美好的文字后期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