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读《太平广记选》之王承休(二)

读《太平广记选》之王承休(二)

作者: 闲钓银河月作钩 | 来源:发表于2023-11-04 07:47 被阅读0次

    臣伏闻自古帝王,省方巡狩,吊民伐罪,展义观风。然后便归九重,别安万姓。今陛下累增游历,未闻一件教条,止于跋涉山川,驱驰人马。秦苑则舟船几溺,青城则嫔彩将沉,自取惊忧,为何切事?却还京辇,不悦军民。但郁群情,莫彰帝德。忆昔先皇在日,未尝无故巡游。陛下篡承已来,率意频离宫阙。劳心费力,有何所为?此际依前整跸,又拟远别宸居。昔春皇之鸾驾不回,炀帝之龙舟不返,陛下圣逾秦帝,明甚隋皇,且无北筑之虞,焉有南游之弊!宽仁大度,笃孝深慈。知稼穑之艰难,识古今之成败,自防得失,不纵襟怀。忍教致却宗言将道断。使丞民以何耗?令慈母以何辜?若何虑以危亡,但恐乖于仁孝。况玉京金阙,宝殿珠楼,内苑上林,琼池环圃,香风满槛,瑞露盈盘。钧天之乐奏九韶,回雪之舞呈八佾。簇神仙于清虚之境,列歌舞于阆苑之中。人间胜致,天下所无。时或赏游,足观奇趣。何必须于远塞,看彼荒山,不惜圣躯,有何裨益?

    方今歧阳不顺,梁园已亡。中原有人,大事未了。且当国生灵受弊,盗贼横行。纵边廷无烽火之危,而内地有腹心之患。陛下千年膺运,一国称尊。文德武功,经天纬地。孝逾于舜,仁甚于汤。百行皆全,万机不扰。聪明博达,识量变通。深负智谋,独怀英杰。方居大宝,正是少年。既承社稷之基,复把山河之险。但不远听深察,居安虑危。辟四门以求贤,总万邦而行事。咸有一德,端坐九重。使恩威并行,赏罚必当;平分雨露,遍及疮痍。令表里以宽舒,使子孙以昌盛;布临人之惠化,立济众之玄功。选拣雄师,思量大计。振彼鸱张之势,壮兹虎视之威。秣马训兵,丰粮利器,彼若稍有微衅,此即直下平吞,正取时机,大行王道。自然百灵垂祐,四海归仁。众心成城,天下治理。即目蜀郡强盛,诸国不如,贤士满朝,圣人当极。臣愿百姓乐于贞观,万乘明于太宗。采药石之言,听刍荛之说;爱惜社稷,医疗军民。似周武谔谔而昌,知辛纣唯唯而灭。无饰非拒谏之事,有面折廷争之人。因我睿朝,益我皇化。

    陛下莫见居人稠叠,谓言京辇繁华。盖是外处凌残,住止不得,所以竟来瑧凑,贵且偷安。今诸州虐理处多,百姓失业欲尽。荒田不少,盗贼成群。乞陛下广布腹心,特令闻见。且蜀国从来创业,多乏永谋。或德不及于两朝,或祚不延于七代。刘禅俄降于邓艾,李势遽归于桓温。皆为不取直言、不恤政事、不行王道、不念生灵。以至国人之心,无一可保;山河之险,不足可凭。陛下至圣至明,如尧如舜。岂后主之相匹,岂子仁之比伦!有宽慈至孝之名,有远见长谋之策。不信谄媚,不恣耽荒。出入而有所可徵,动静而无非经久。必致万年之业,终为四海之君。臣愿陛下且住鸾舆,莫离京国。候中原无事,八表来王。天下人心,咸归我主,若群流赴海,众蚁慕膻。有道自彰,无思不服。匪惟要看天水,直可便坐长安,是微臣之至恳,举国之深愿。

    臣闻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是以辄倾丹恳,仰谏圣明。不籍官荣。不沽名誉。情非讪上,理直忧君。虽无折槛之能,但有触鳞之罪。不避诛殛,辄叩天庭。臣死如万类之中,去一蝼蚁。陛下或全无忖度,须向边陲。遗圣母以忧心,令庶寮以怀虑。全迷得失,自取疲劳。事有不虞,悔将何在?臣愿陛下,稍开谏路,微纳臣言。勿违圣后之情,且允国人之望。俯存大计,勿出远边。”后主竟不从之。韩昭谓禹卿曰:“我取汝表章,候秦川回日,下狱逐节勘之,勿悔!”

    臣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巡幸四方,抚慰民众,讨伐罪逆,伸张正义,观察民情。然后就回到宫廷,安定民众。如今陛下经常出宫游历,却没听到出台一件有利于民众的政策指示,仅仅是游山玩水,徒劳人力而已。在秦苑(应是成都附近的某处宫苑)游玩时,几次差点翻了船;在青城山游玩时,差点淹死了嫔妃,自找惊吓,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等车驾回成都时,军民都不高兴,只是让大家心情压抑,并没彰显皇帝的威德。

    想当初先帝在世时,从没有无缘无故就出京巡游。陛下自登基以来,常轻率地离开宫廷。如此劳心费力,又有什么作为呢?这时又照从前的样子整顿好车驾,准备远离京城。当年秦始皇出巡,死在了沙丘;隋炀帝龙舟下扬州,就再也没回到长安。如今陛下比秦始皇、隋炀帝更圣明,没有始皇在北面修筑长城的顾虑,又怎会有炀帝南巡的弊端?作为皇帝,宽厚仁慈,胸怀大度,虔诚尽孝,能知道百姓疾苦,了解古今成败,自省得失,不放纵私欲。怎能忍心使政治腐败,言路闭塞(此句明钞本为“忍教政衰,可言道断?”,似乎更通顺)?让臣民们将前途托付给谁?太后又有何辜?即使不考虑国家危亡,也应考虑是否合于仁慈孝顺之义。

    何况京城之内,有琼楼玉宇,皇宫金殿,有皇家内苑,在琼池花圃内,香风满楼,玉盘盛满仙露。乐官们演奏着堪比钧天之乐的九韶,舞女们用八佾之礼跳着回雪之舞。神仙们簇拥在清虚之境,歌舞罗列在阆苑之中。这是人间极胜之乐园,天下也没有可比拟的。时不时去赏玩游览,也足够满足好奇之心。为什么一定要去偏远的边塞,看那些荒山,而不爱惜陛下身体,到底有何好处?

    如今岐阳的路不通,梁州之地已经丢失。中原由后唐统治,天下尚未统一。而且本国正当民生困弊,盗贼横行之时,即使边疆没有战争的危险,但内地也有心腹大患。陛下承千秋大业,是一国之尊。文成武德,有经天纬地之才。比舜帝还孝顺,比成汤还仁慈。通晓各种事物,处理各种问题也毫不扰乱。聪明通达,见识广博,懂变通之机,智谋深沉,有英杰之志。刚登上大宝,正是少年有为之时。陛下已经承担了社稷基业,又掌握着山河险隘,即使不听从臣民意见,不认真体察下情,居安思危,只要打开四门以求贤才,总理万邦施行政事。有此一种美德,也足够端坐在九五至尊位上。只要恩威并施,赏罚得当,能公平公正的布施恩德,使处境艰难的百姓也能舒畅,使子孙能繁盛;施行惠及人民的德政,建立救助人民的大功。再精练劲旅,以图大计,威吓敌方嚣张之势,壮我虎视天下之威。砺兵秣马,备足粮草兵械。对方如果稍微有一点挑衅的地方,就可以直接出兵吞掉他们,正好利用这个时机,完成统一大业。自然会受到神灵保佑,四海归心,众志成城,天下归一。现在一眼看去,大蜀国力昌盛,其它国家都不如我们,朝堂上都是贤士,皇位上坐着圣君。

    臣愿百姓们就象生活在贞观时一样快乐,陛下比唐太宗还要圣明,能听取逆耳忠言,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爱惜江山社稷,体恤军民百姓。就象周武王能听正直之言而昌盛,知道纣王只信侫臣而亡国。愿陛下没有闻过饰非,拒绝批评的错误,朝堂有当面直言,公开争辩之人。沿袭我朝的昌明通达,有益我朝的治理教化。

    陛下不要看见现在成都居民稠密,就说我朝繁华兴盛。只是因为中原板荡,战乱不休,百姓生活艰难,所以都逃难到这,只是暂时求个安稳而已。如今各州郡用法严酷,百姓几乎都失业了。很多田园都荒废了,各地盗贼蜂起。只请陛下能多布眼线,能听见这些真实情况。

    而且从来在蜀国创业的君王,多半缺乏长远谋划。有的统治不过两代,有的皇位也传不到七代。刘禅很快就向邓艾投降,李势(成汉第七代君主)也很快就被恒温消灭。都是因为君王不听劝谏,不理政事,不行王道,不体恤百姓,以至于国人离心,无人愿保护国家。可见山河的险峻,并不值得做为凭障。

    陛下是至圣明之君,可比尧舜,哪是后主(指刘禅)、子仁(李势的字)这些亡国之君所能比?陛下有宽仁慈祥孝顺之名,有远见卓识之策。不相信谄媚阿谀之徒,不沉溺荒淫无道之事。出入都有凭有据,动静都有规律可循,一定能达成万年大业,终将成为统一天下之主。臣愿陛下还是住在宫内,不要离开成都。可静等中原无事,四方来朝,天下人心,尽归我朝,就如同万流归海,众蚁附膻。能行王道,自能彰显圣德,就没有人不归服的。到那时,别说只是去看天水,可以直接坐镇长安了。这是微臣至诚的恳请,也是全国臣民深切的愿望。

    臣听说天子如果有七个诤臣,即使君王无道,也不会失去政权。所以臣才倾诉出自己的满心赤诚,恳切地劝谏陛下。这不是我要追求升官,也不是沽名钓誉,本意不是诽谤皇上,确实只是为君王担忧。臣虽无朱云折槛的本领(汉成帝时,朱云请诛安昌侯张禹惹怒成帝,成帝令斩朱云,朱云拉着殿槛,槛折),却有触逆龙鳞(韩非子认为,向国君进谏,亦属触犯龙鳞)之大罪。臣不避杀头之罪,直接来到皇上面前,但臣若死了,就如同万物之中,少了一只蝼蚊而已。陛下如果完全不想清楚,一定要去边疆。不但徒留太后提心,也令百姓忧虑。完全不考虑得失,自取劳民伤财之失。一旦事有万一,后悔又有什么用?臣愿陛下能稍微听下臣民的劝谏,听下臣的话,不要违背太后的意思,成全国人的愿望。能从国家大计出发,不要去遥远的边疆。”

    后主终究没有听从蒲禹卿的劝谏。韩昭威胁蒲禹卿说:“我留着你的奏章,等我们从秦州回来的时候,就将你抓到监狱里一条一条地审理你。你不要后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太平广记选》之王承休(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gk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