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早期表现为单关节炎症,
以第一跖趾及拇趾关节为多见,
其次为踝、手、腕、膝、肘,
以及足部其他关节。
痛风的原因是本来应由肾脏排泄出的尿酸,却积存血液或者关节的润滑液中,
产生结晶,
沉淀于关节而造成的疼痛。
事实上,高尿酸已经成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之后的富贵病里的第“四高”!
一般情况下,
痛风的疼痛就是像一阵风一样,
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痛风关节发作的话,
它有个自发缓解的情况,
可能症状持续一周左右可以完全缓解,
所以用痛风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疾病是非常形象的。
一般痛风喜欢在大半夜出现,
突然就被一种难以名状、忍无可忍的剧痛击醒,
脚趾关节上有如无数针扎,
还红肿了起来,
像踏在烧红煤炭上那样的灼热感,
这时候,就是被子轻轻碰到那只脚趾都会痛……痛风真的来去如风,
也许第二天止痛片吃了一颗就解决了。
痛风90%发生于男性,
所以,自古又称为“帝王病”、“王者之疾”,大多数以苛求美食或者有不良嗜好者居多,中年以后身体肥胖的人得此病的几率较大,是成人病的一种。
痛风的按摩疗法。
既然已经有了痛风,我们在管好“入口”的同时,重要的是帮体内过多的尿酸找到出路,只有找到出路,才能彻底地解决痛风。
人体里,肾脏起到的作用就像一个筛子,
肾气强壮,才有动力筛出更多的废物,
通过尿液筛出去;
而肾弱了,孔太小了,体内的废物又多,
来不及筛出去的东西,
就会回到气血循环中去,危害人体。
所以,首当其冲我们要调肾,把肾气补足。让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正常有序的进行。
对症的穴位有背部的肝俞穴,
腰部的三焦俞穴,
足部的足三里穴、解溪穴、阴陵泉穴。
肝俞穴
肝俞穴的位置位于背部,
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属足太阳膀胱经。
肝之背俞穴。
肝,肝脏也。
俞,输也。
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按摩肝俞穴可以缓解治疗胃肠病、胸痛腹痛、脊背痛等;治疗皮肤粗糙、黄疸、老人斑等;治疗肝病、失眠、吐血、目眩等症状,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背部的劳累情况。肝俞穴可以调理肝胆代谢,通过提升脏腑机能、改善脏腑环境来预防和治疗痛风。
三焦俞穴
三焦俞穴位置:
背部,第1腰椎突起下旁开1.5寸宽处,
腰系上腰带,腰带正好在左右腰骨上。
以线连结左右腰骨的最高处。
此线正好通过第四腰椎骨,
然后,从此骨往上的第二个凸骨即第二腰椎骨,
第三个凸骨是第一腰椎骨,
三焦俞穴就从这两块凸骨的中央起,
往左右各二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按摩方法:
取坐位或立位,
两手中指按于三焦俞穴,用力按揉50次;
或握空拳揉擦穴位50次,
擦至局部有热感为佳。
痛风时足部的穴道非常的重要,
务必仔细按压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和解溪穴,
痛风时足部的穴道非常的重要,
务必仔细按压足三里穴,
阴陵泉穴和解溪穴,立起指腹,以划“9”的方式按压,需耐心刺激疼痛部位的穴道。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解溪穴属足阳明胃经。
经(火)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
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脚趾分叉部位的四个地方,
虽然不是穴道,也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发作时用拇指指腹,
使劲儿用力的按压脚趾分叉的基部7-8秒钟,
如此反复4-5次,疼痛部位,尤其要仔细刺激。
痛风用灸治,也很有效果,
艾灸可以通过皮肤出汗,
加速尿酸排出。
艾灸时一个部位用米粒儿大小的艾草灸3-5次,持续一周后休息三天,再重复进行,可以预防发作,减轻剧烈疼痛,缓解症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