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话题,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区不断的寻求改变,
职业阶层可以划分为“劳动阶层”和“创造阶层”,“劳动阶层”只是反复做同种工作的人,他们从事具体的工作,所产生的价值所出售的工作时间;“创造阶层”是指做产生某种价值工作的人,他们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能创造更大价值的事情,是能够产生复利的。
毫无疑问,“劳动阶层”的收益是一次性的,工作多少时间获取多少收入,因此需要不断的重复劳动来保证持续的收入;而“创造阶层”的工作成果是可以拿来复用的,因而价值会被持续的放大。“劳动阶层”的工作技术含量比较低,很容易被替代,
就拿 IT 职业来说,程序员和产品经理这两个岗位,产品经理负责设计产品,需要清晰的定位产品的目标群体,从整体上把控产品功能,协调公司或团队的资源确保产品能够成功交付。做好产品经理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技术能力要强,还要懂得安排计划协调资源;而程序员的工作则单纯的多 -- 实现产品经理规划好的功能,在一段时间里只需要专注的做好一件事情。因此,产品经理被替代的可能性比程序员低的多,换句话说,产品经理的离职比一个程序员离职的影响要大的多。
那么,从“劳动阶层”到“创造阶层”是自然而然的进化吗?显然不是。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改变,不断的把自己从舒适区中拉出来,寻求新的挑战。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阅历也会变得更加的丰富,被替代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我的朋友小 A,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中专毕业后分配到老家的一个事业单位,每个月拿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不甘于现状的他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自学计算机的课程,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单位开发了几个小的应用程序,成为了单位里小有名气的程序员。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后,小 A 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从单位离职,进入到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程序员。而后,他又做过数据库管理员,系统架构师,如今已经一家上市公司的部门经理。当然他并没有满足现状,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次和小 A 聊天,问是驱动他一步步走到今天?他笑着说:“小时候穷怕了,所以驱动他前进的是金钱目标。” 刚毕业的时候每个月不到 1000 元,他的目标是年薪 10 万,很快他实现了;再后来的目标是 30 万,很快也实现了;再后来的目标是 100 万 ,也即将实现。
这个小故事并不精彩,甚至听起来有些铜臭,但却非常的现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一个驱动自己不断前进的目标,才能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区,不断的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