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32747/03a4ee1313a58e8d.jpg)
最近读完了吴思先生的“历史经典三部曲”——《潜规则》、《血酬定律》和《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前两本曾经都读过,这次是重读,虽然如此,依然有许多新的收获。
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流传开来的“潜规则”(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一词,最早就出自他的首创,其中蕴含着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见,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意境被这个词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说,他说清了黄仁宇等历史学家没有说清楚的模糊隐晦却又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并指出了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于当时及后世的多重影响。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血酬定律”(即流血拼命所得的报酬——“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所拼抢的东西)和“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即“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等言简义丰却又充满魅力的概念,并以这些为路标,深入剖析了传统历史上的种种现象,给读者以启迪。
有许多人问过他把这些历史阴暗角落里的沉渣讲出来,使之大白于天下,会不会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并由此让大众对历史感到深深的失望。他说正是要让普罗大众都看到这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让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关窍,最终它们才有可能早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讳疾忌医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正视它然后面对它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在他的书里你可以明显地看到,历史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高头讲章,而是泥沙俱下的海纳百川;历史也不是晶莹剔透一尘不染的古玩珍奇,而是时常充满暴力血腥惨无人道的暗黑实录。
面对同样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一样的内涵和结论。就像面对同一题材,不同的导演会创作出大相径庭的影视作品。比如同样写明朝历史,在当年明月的书里你能看到历史人物的种种徘徊纠结,感受到他们为了实现理想抱负时的诸多犹豫彷徨;而在吴思的书里却能看到当时官僚集团的精于算计和随波逐流。
前者对历史人物充满“理解之同情”,后者面对他们时则更加严厉冷峻。当然他们都是解读历史的高手,两种对于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态度也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放在一起作比较时就很容易看出二者各自关注点的不同,以及他们差别巨大的历史观。
虽然后来者面对的都是相同的史料,但是,这些史料真的是历史事实吗?刚开始读历史的时候我确实这么认为,后来才意识到这种想法何其天真。《史记》中荆轲刺秦的故事被太史公描绘得活灵活现,宛如亲眼所见,可当时的具体情况他又怎么会知道️?秦王与荆轲的对话他又从何处听来?这中间可是差了一百二十多年。
除了在场的亲历者,外人其实很难完全客观地记录事件发生的真实经过,而即便是亲身经历,记录者也难免带有个人的立场和偏见。这时我才明白以前追求绝对真实的历史本身就属于无法达成的妄念。历史确有真实,但被记录的历史就未必了。
因此面对历史学上众说纷纭的结论,以前的我常常感到莫衷一是,不知道该听谁的,而且每一派的学说看起来都能自圆其说。那时我一度觉得还是自然科学更清晰明了,谁对谁错做个对照实验就一目了然。但像“明朝为什么灭亡”这样的问题,你又不可能重新做一遍对照试验,根本就无法检验。
所以只要你是根据公认的历史材料得出的逻辑自洽且言之成理的结论,那么就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至少可以成为一家之言。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才慢慢体会到历史学的魅力,原来没有统一确定的结论,对于学术的发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比起了解过去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鉴往知来。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以至将来。知道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更清楚我们要往哪里去。不管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对于我们个人,我想都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