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自己总是纠结于写作形式。比如用什么样的模板去写日课,什么样的模板去记录自己的各种反思内容,什么样的形式去复盘,甚至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等等。
结果,就一次次在这种纠结中浪费了心智,影响了状态,到头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这不应该成为我的常态。
对于写作来说,没有什么形式是完美的,最重要的就是持续做这件事即可。
不管是用什么模板,或者单纯用文字或者图形结合,都无所谓,目的不都是为了记录吗?
能达到记录的要求和目的,能让自己在多年后回头看,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这就够了。
千万不要陷入一天天总是纠结在形式的泥潭中。
01
我纠结过很多写作形式。
比如刚开始做记录时,纠结过到底用哪个云笔记,核心诉求是必须安全和容量足够大。
用了一年多的有道云后,最终确定了语雀,因为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再比如纠结过复盘模式,一开始用的简单的记录反思模式,后来又用了共读会中学到的复盘六步法,一直坚持了大半年,成了自己后来的主要形式。
不过最后这不了了之,因为中途换过几次形式,都没能坚持下来,以至于完全没了心气去继续做。
又比如搭建知识体系,总想着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希望一成不变,都希望一劳永逸,结果就始终处在寻找和拖延的路上。
……
以上种种,都暴露了自己在纠结形式方面的痛点和尴尬,也说明了自己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总觉得想要得到一个完美的方案。
要知道,哪有什么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呢?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中的,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人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学习和改变的状态,这本身也是上一篇文章写的成长型思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是吗?
02
我为什么会纠结于各种形式呢?
说到底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完美主义思维在作祟。
记得《拖延心理学》中曾经说过,导致人出现拖延的深层次原因中,完美主义是其中很大概率的一个。
我很多种情况下的拖延,都是因为这个思维模式在作祟。
写作就想着能尽快找到一个好的模板和方法,以便一劳永逸;
运动就像找到一个更好的形式,以便可以更好地发挥效果;
读书也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方法,以便可以做到最佳读书效果,找到一个良好的支撑点;
买东西,甚至也会想着尽可能找到一个最好的,不让自己再返回头来挑选;
等等如此。
这种完美主义造成的拖延,就在无形中加剧了自己的纠结形式。实际上,哪有那么完美的方法呢?
任何事都是在变化中的,不可能存在完美的过程,纠结于形式,势必会浪费大量心智,尤其是大脑能量。
大脑在消耗过多能量时就会宕机,此时只会让自己感到异常劳累,最重导致不了了之。
这种内耗情绪和完美主义思维,导致了自己迟迟不能开始行动,始终拿不到结果,无法获得反馈,也就始终无法完成自我赋能。
第二,尚未摆脱固定型思维。
昨天写到,一个人必须有成长型思维才能更好进步、成长和改变。如果始终保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那也就无异于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思维盒子里,无法获得新生了。
自己的这种纠结其实就是如此。
总想着通过找到一个更好的形式来获得更加稳定的状态,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用变化的思维去看待世界和问题,才是应该具备的思维视角。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也就意味着无法摆脱固定型思维的束缚,最终可能无法改变自己,哪怕很小的一点。
03
如何才能做到写作不纠结呢?
我想应该掌握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先完成再完美。
任何写作任务,都不可能一次性做好,都必须要经过多次完善修改方可。
海明威也说过:任何初稿都是狗屎。
因此,先要破除一次就写好的执念。
当写完初稿后,认真进行修改完善,从各个角度去进行修改。
不管是逻辑上、结构上、观点上、案例上还是排版上,都力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这种刻意训练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天天想着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写作模板或者方法。
对于写作而言,没有什么方法比多写多练更有效果。
只有多写多练,从各个角度去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写作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