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宝宝的粑粑麻麻都知道,宝贝吃了母乳半年之后,营养就不够了,需要再额外添加辅食,保障宝贝健康成长。可是,宝贝毕竟还小,稚嫩的消化系统,对于一些食物是消化不了的,有好多食物,现在还不能出现在他们的辅食里。
下面给大家一些有用的参考,快来看看你家宝宝的辅食中枪了吗?
调味品
宝宝满一周岁前,所有食物都不应该添加任何形式的调味品。
盐:宝宝对盐具有高度敏感性,过早添加盐,会增加宝宝今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宝宝的饮食习惯,对宝宝还未成熟的肾脏造成负担。
酱油:有的妈妈说市面上有儿童专用的“儿童酱油”,这不就是专门为孩子定制的酱油吗?其实这只是一种噱头,儿童酱油也含有盐分,摄入过多酱油与过多盐分同理,使用时还是要谨慎,能不用则尽量不用。
糖:早期加糖会增加宝宝龋齿风险,宝妈可以试着学会利用天然蔬菜水果中的自然甜味香味,让宝宝爱上辅食。
味精:味精过多会影响血液中锌的利用。
蜂蜜: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小宝宝肠胃功能较弱,肝脏解毒能力差,安全起见,不建议给1周岁内的宝宝食用蜂蜜及蜂蜜水。
易过敏的水果、坚果
有的妈妈喜欢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干果做成辅食喂给宝宝,殊不知这些水果容易引起宝宝过敏,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窒息风险。
坚果
坚果类:坚果一直被认为是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之一。在英国,这类食物被要求5岁以后才能给儿童吃。除了致敏这一点,还因为坚果容易在进食过程中造成窒息。不过在宝宝一周岁后,可以尝试把磨碎的坚果加在粥、饼或是小点心里,增加香味。
热带水果
芒果:不成熟的芒果含有醛酸,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菠萝:菠萝含菠萝蛋白酶等多种活性物质,有些人食用后会出现皮肤瘙痒、四肢口舌麻木等症状。
猕猴桃:猕猴桃等带毛的水果,容易引起过敏。在给宝宝尝试这种辅食时,需要谨慎。
汞含量高的鱼类、海鲜类
有些鱼类尤其是海鱼含有较高含量的汞,食用这种鱼会影响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选择鱼肉作为辅食时,要避免选择体型较大的或汞含量特别高的鱼类,如剑鱼、罗非鱼、鲶鱼、吞拿鱼等。
螃蟹、虾等带壳类海鲜最容易引发婴儿的过敏症。千万不要给1岁以下宝宝吃。
饮料类
功能饮料:大都富含电解质,会导致婴儿的肝、肾还有心脏承受不了,加大儿童患高血压、心律不齐的几率,或者是肝、肾功能受到损害。
刺激性的饮料 可乐、咖啡、浓茶等:含太多糖分或咖啡因且没有营养,容易引起蛀牙并且影响宝宝的味觉,使人兴奋,会让小儿不安,甚至影响宝宝的生物钟。
果汁:果汁过甜,经常喝果汁的宝宝一般很难再接受喝没有任何味道的白开水,更加容易导致龋齿;水果跟果汁不同,当水果榨成汁后,会损坏原有的纤维,而这些纤维是有助消化的,一旦被损坏,糖分也就反客为主了。
牛奶:宝宝要母乳或用配方奶到一岁以后再增加牛奶,因为牛奶中缺少重要的铁和维生素C。添加辅食后的前六个月,宝宝还要饮用500毫升到800毫升的母乳和配方奶,但这时的牛奶已经可以用来煮一些菜吃。
精细类谷物、面粉
一般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建议不要直接给宝宝喂稀饭,妈妈可以先喂米粉、米糊,等宝宝肠胃适应之后再慢慢过渡到稀饭、软面条、米饭。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的精制大米、谷物、面粉其实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这是因为精加工的粮食不仅会丧失大量营养物质,而且含纤维素较少,经常食用容易引起便秘。
另外,高纤维食品对成人很健康,但会影响宝宝对重要微量元素的吸收,两岁前不要给宝宝食用。
蛋清
由于蛋清中含有大量体积较小的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通过肠壁进入宝宝体内后,部分宝宝会产生过敏反应,较为常见的是湿疹加重或者出荨麻疹等,建议妈妈最好等宝宝一岁之后再考虑让宝宝吃蛋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对蛋清过敏的话,8个月时候的麻疹疫苗最好先不要打。
涩味蔬菜
一般四个月之后,妈妈可以自制蔬菜泥给宝宝吃,不过有些蔬菜是不能过早给宝宝添加的,比如菠菜、韭菜等涩味较重的蔬菜。
这是因为涩味蔬菜含有大量的草酸,不仅难煮成粘稠状,而且草酸会和体内的钙结合成碳酸钙,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如果过早给宝宝食用这类蔬菜,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和骨骼发育。
所以建议妈妈给宝宝选择淡色当季蔬菜,比如胡萝卜、白萝卜、圆白菜、菜花等。
宝宝添加辅食原则需注意辅食品种要逐个增加:辅食要逐个品种的添加。每增加一种辅食需注意观察宝宝3-4天,如发现食欲不振、大便异常或有过敏现象,应暂停这种食品,待恢复正常后,再酌情由少量添加。不能同时增加数种辅食。
宝宝食量要逐渐增加:小宝宝的胃容量较小,辅食的量要逐渐加大,一次过多易造成宝宝消化不良。
宝宝食物要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逐渐过渡:比如应按照“米汤-薄粥-稠粥-软饭”、“菜汤-菜泥-碎菜”这样的顺序来添加辅食。
不要强迫喂食:当宝宝不适应添加的辅食而拒食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慢慢适应。
宝宝患病或酷暑时应暂缓添加:当宝宝患病、身体不适或气候炎热时应暂缓添加辅食,以免加重宝宝消化道的负担。
添加辅食后要注意观察及调整:添加辅食后应仔细观察宝宝的大便、食欲、睡眠等,随时予以调整。
作者| Babies
*文章系本平台转载,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