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这两年太火了,我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读。一本书能够火爆起来,除了营销之功,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
我一直觉得“宇宙”、“世界”和“自我”是三个最能够唤起人们的终极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迷人话题,而《人类简史》讲的是人类的进化史、发展史,它既跟世界相关,也与自我相关。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简洁的理论框架,把人类7万年的风云变幻铺到了读者的面前。“大道至简”,其魅力正在于“大”和“简”。所以这本书还是很适合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来阅读的,它对于梳理整个人类史的脉络、激发进一步的研究兴趣,都很有帮助。
与此同时,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是需要谨慎看待的。如果读者没有接触过相关学科,很容易为书中的惊人之论所倾倒。但其实,有些观点在学界早已不是新鲜之论,也并没占据主流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的很多观点难有对错之分,端看你相信什么。读者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了解和思考相关问题的起点,但希望不要全盘接受、止步于此。
接下来谈谈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观点:
1、虚构的故事
智人何以超越其它物种,乃至其它人类,实现“从动物到上帝”的进步?书中给出的解释是,智人在某一阶段获得了虚构故事的能力。虚构的故事让许多互不认识的人能够团结起来为一件事努力,并且能够实现代际传承,从而完成其它物种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创举。智人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快车道,从生物学问题变成了历史学问题。事到如今,智人世界的秩序全是由想象出来的复杂故事体系建构起来的。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观点是上大学的时候读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扩散》,其认为民族的概念是经过人为建构和宣传强化而树立起来的。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也提到过信息鸿沟与童年概念的建构之间的关系。只是在《人类简史》中,这个观点已经被扩大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
既然都是虚构的故事,那么不要现在的故事,换一个新的如何?谁才有权力去选择要什么样的故事?谁说我们非要故事不可呢?这样追问下去有两个极端可以走:我们要么回到丛林社会各过各的,要么建立一套人人满意的故事体系,而目前的现实正在两者之间,不知道将会滑向哪个方向。
2、偶然的历史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是从偶然开始的:偶然吃了住所周围的小麦,觉得可以试着种一些;小麦好像够吃一段时间,那就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吧……就这样,人类逐渐开始了永久定居的农业生活。
第一个种小麦的人,不会想到我们以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让许多人从生产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创造灿烂的文明;他也不会想到大家以后会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终日弯腰劳作,天天吃大米或小麦,一旦天灾来了,就是一年白干。
20年前我们都说互联网是虚拟世界,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很少听到“虚拟世界”这个词了,毕竟我们把自己的钱都放到支付宝了;而且现在在网上别人不但能知道你是一条狗,还能知道你这条狗在没人看到的地方都干了些什么。
赫拉利在书中说:“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每一个决定都囿于当事人有限的时空和认知能力,却又如同蝴蝶扇动翅膀一样激起一阵又一阵的连锁反应。
权力、物欲也好,好奇心也罢,人类被各种东西驱使着向前奔跑,把发展当成新信仰,但其实没有人能知道我们最终去向何方。跑着跑着,忽然有点心虚了,可如果不跑,又该干什么呢?
3、幸福是什么
讲完7万年的历史,赫拉利在书的次终章提出一个问题:“历史的发展对人类的幸福有何影响?”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因为我们甚至说不清楚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幸福不在于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这么看来每个时代的人幸福程度都不会相差太多。
有人说幸福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构成的复杂系统决定的。那么我们将来也可以通过生化手段,生产最为高效和纯粹的“幸福”。
还有人说幸福只是个人对意义的错觉与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让自己能够觉得生命有意义。那么可能社会文化越多元,我们越容易感到幸福;但这样的幸福可能就不如单一价值观的社会来得深厚了。
最后还有一种“佛系幸福”,认为幸福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赫拉利把这个问题称为“我们对于历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处”,我想说这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