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亡羊补牢的老杨同志
教育子女究竟该宽该严,名师大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1.
最近读《傳雷家书》,不仅读到傅雷先生谆谆人世语:“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而且读到悠悠父子情:一个严厉的父亲对儿子穿衣、吃饭 、 站立、行动、说话这些生活小事,都提出严格要求。 在儿子不想练琴,边练指法边偷偷看小说时,傳雷对儿子的大发脾气……最终,这一切培养了我国早期的钢琴大师——傅聪。后来,傅聪说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这不是个例。
钱钟书幼年才思敏捷过目成诵,常信口开河臧否古今。父亲钱基博为他改字“默存”,告诫他少说多做。
读中学时,钱父北上任教,钟书少了管教,疏于学业。父亲回来拷问功课没能过关,被痛打一顿。这激起钱钟书发奋读书志气,遂有后来的“文化昆仑”——钱钟书。
《朗读者》邀请到93岁的叶嘉莹先生,她说:我是被关在家门里长大的,女孩子会的荡秋千跳绳子我都不会,父母就是让我诵读诗歌诗词……作家蒋子龙坦言:现在谈诗词,世界上再无第二人能与叶嘉莹先生相比。
被誉为“民乐皇后”的二胡演奏家宋飞女士,在她个人的演奏会的现场,她挽着父亲宋国生的胳膊,笑着说:小时候,父亲教我学二胡很严厉,我偷偷的叫父亲“宋扒皮”。
这几位大家在早期的成长阶段接受的都是严厉的教育。
2.
也有大家持宽松意见。
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认为儿童是天赋的身心健全者,儿童时代是“唯我独尊”的黄金时代。丰老的观点是“自然教育,顺应天性”。在丰老的笔下,我们不仅看到儿童世界的天真浪漫和广大自由,更能感受到一个慈爱父亲的舔犊之情。
鲁迅先生同样持“让儿童在自由天性中成长”的观点,这在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可以得到印证。
3.
究竟哪种观点正确?不能立判高下。
家有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相信多数家长都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从2009年出版至今,一直高居当当网销售榜前五名。当时读这本书,我被作者温柔的育儿理论感动,一度时期把书中“无为而治”的宽松教育理念奉为金科玉律来执行,并把这本书推荐给我所有的朋友同事。
女儿还在幼儿园阶段,在轻松快乐的教育氛围下我和她母慈子乐相处融洽,家里一派和谐温馨……
女儿上小学了,我依然如故对女儿学习采取寓教于乐的宽松管理方式,女儿各科成绩优秀,我很为自己的快乐教育感到骄傲。
入学同时,给女儿选择学习一门乐器——二胡 ,当时找的是“省歌一把胡”白老师。清楚的记得白老师在听音视唱后对我说:孩子乐感好,听力不错,有学二胡的先天条件,但这不代表她一定能学好二胡,作为家长要有心里准备,前三年,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
当时的我对老师的话很不以为然,心想我女儿一直都是乖巧听话的。开始学了,女儿很兴奋,很认真,尽管一拉一推单调枯燥,小丫头却没怎么闹情绪。这让我有些忘形,更加不屑老师的嘱咐。
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女儿的情绪开始变化,撅嘴耍赖,琴声吱嘎难听。我耐心的说服鼓励,小家伙开始还能接受,但没坚持几天又坐不稳了。我的耐心开始接受挑战,慈母形象开始自毁。一次,女儿不耐烦的拽扯弓毛导致琴弦掉落,我的耐心失控,大声呵斥她几句,女儿受惊的看着我,委屈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
接下来的情况一天天在挑战我的观念。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任务和难度逐步加大,女儿习惯了轻松的学习节奏,一时间很难适应,学习成绩出现波动,我很着急,女儿的情绪也变得烦躁。客观现实和宽松教育在叫板,让我曾经坚如磐石的快乐轻松理念开始动摇了……
4.
对女儿学习成绩的下滑不能坐视不管,二胡也不能半途而废。
我开始反思:趋利避害、贪图享受是人的天性,凭什么我的女儿小小年纪就能觉悟高过别的孩子,自觉接受这些枯燥大于娱乐但必须接受的东西。追忆自己的童年历程,父母的管教老师的要求哪一样来的轻松快乐?环顾四周谁家的孩子自然天成,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就取得好成绩?
同学打来电话:老杨,你推荐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适合我,我们家孩子可不是人家尹建莉家的圆圆……
同事说:杨子,我当不了书上的好妈妈,你家孩子听话,我家的根本不吃那套……
原来,别人家的孩子也如此。
5.
不能再这样下去,得调整策略。
找到诸多相关的心理学资料:儿童的认知最初是由外部、由成人控制的,是通过强化和榜样作用,逐渐变成他们内部的标准调节和控制。他们要了解,学习,掌握知识、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等,其中决大部分要靠成人教给他。在儿童接受的条件下,成人教的越多,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越快,其中必有大量的强制干预,强制训练的过程。例如:每天必须上学,必须做作业,学知识必须认真,训练必须刻苦等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控制”,正因为我们爱孩子,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们才强制他,管理他。没有这些强制和训练,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阻或者走向弯路。
真理是在比较中获得的。
我开始逐步调整对女儿的管理,不再一味的宽松对待学习、练琴、待人接物、基本社会规范,我开始一步步慢慢改变,该严格必须严格,该强制必须强制,绝不为照顾女儿的情绪而妥协让步。
慢慢的,女儿由完全的放松逐步适应了我的部分严厉,心里承受能力一天天增强……
我跟老公一起配合,纠正以往过度的宽松教育,跟女儿的班主任老师沟通,请老师帮助我监督女儿在学校的情况,告诉我的朋友以前的理念需要做出调整,她们笑称我幸亏觉悟的及时。
现在的女儿在我和老公持续的教导、提示、监督、鼓励等干预下,渐渐的养成了认真耐心的好习惯,遇到困难她很清楚,任性和逃避没用,妈妈不再无条件的妥协她,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现在,女儿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老师说她各科成绩发展均衡。省歌舞团首次成立青少年民族乐团,女儿面试成绩优秀成功入选。
6.
钱文忠教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会上讲: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有了女儿后,和所有母亲一样,我希望她快乐无忧地成长,然后不假思索地掉进“宽松教育这个温柔的陷阱”,真是天真!我和老公是70后,当年没有咬牙的拼劲儿怎么能从农村考上大学?那时候的我们不听话厌学家长打俩巴掌老师骂俩句很正常,根本不觉得什么,凭什么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儿挫折都接受不了。再说,回头想想,我们的成长过程也不缺快乐呀!
我以亲身的体验明白了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
同事老刘的女儿从小到大学业优秀,一路拼搏迈进中国外汇管理中心做到主管。老刘很低调,向他讨教培养女儿的良方,他只笑笑说女儿自己努力。架不住我磨,他坐我面前认真的说:哪个孩子不管能成才?出门活蹦乱跳看不出区别,回家关起门来就看谁家练的功夫深。
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决不敢否认丰子恺和鲁迅俩位大家的观点,他们的说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同样有值得学习的好经验。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严格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成材率居高,宽松环境中孩子能有出色的成绩只是特例,优秀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严厉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