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最初的体修修-炼成果,如何变成知识,如何传承,如何让学习者更多的以修-炼状态进入学习。就不仅仅是体修能完成的事情。
这里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1如何实现修-炼这个修-炼者的修-炼的传承迭代的问题
2如何让更多人以修-炼状态进行具体实践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涉及的是修-炼活动的历史的深度以及修-炼实践活动的范围的广度两个方面。它已经不仅仅是体修所能达成的,而更多是神修需要关注的。
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修-炼活动,必须让意识本身进入修-炼状态中(见前面的修-炼三性状)。体修本身就是以身体的物理实践能力为核心载体的修-炼范式。但是就如上面的讨论,体修的自我实践突破的社会化,明显促进了社会进步,那么将体修们的实践成果扩展并促进其他修炼者在不断进步的修-炼目的,就不是体修能达成的。(体修是更个人的事情,而社会群体的行为层面需要在意识和精神领域做文章,这就是神修的关键应用场景)
通过在价值观、知识结构、信念、意识形态等等较为纯意识层面的修-炼,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修-炼方式。当然这也包括后来的宗教性质的修-炼模式。
体修的根基在实践,神修的根基在意识理念。
体修的主要应用场景在个人,神修的主要应用场景在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将神修的应用场景过度关注于个人,往往就外在显现为玄学的状态,因为个人的精-神修炼所得外界是基本无法感受到的)。
华夏早期先进的生产力条件,才让尧舜禹敢于抗击“神罚降临”的大洪水。但是没有形成敢于超越的信念,即便拥有可能超越的能力,超越的具体现象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很显然,大洪水,作为华夏文明早期最经典的实践成果,是华夏先贤体神双修(知行合一)的结果。
大洪水的实践结果给《易》背书,因此《易》才具备华夏文明永不磨灭的理念核心的可能。
同时也给华夏文明的修-炼大道,真正打开了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