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散养孩子,现在省事儿了,以后够你受的!

散养孩子,现在省事儿了,以后够你受的!

作者: 创客生活汇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4:40 被阅读0次

    “散养”是个比喻。三五成群的鸡在随处溜达。它们所过之处,有草籽,有小虫子,有小石子帮它消化,有小水洼。于是,散养的它们不但健康成长,而且因为自由,因为社交而心情愉快,据说营养价值更高。

    另一场景:一只鸡在随处溜达。可惜处处都铺着地砖。没有草,没有庄稼,没有水洼,没有小石子,甚至都没有米粒儿、馒头渣。这样的散养,只能让这只鸡饿死。

    闲暇时间,公园里,胡同里,大院里,看不见学龄以上的孩子,不是在家里就是在课外班里。 您让孩子去哪里散呢?

    独生子女的年代+不要生活只要工作和金钱的社会环境,请问你散养得起吗?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都很焦虑,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都不好,过上好日子、出人头地的路就只有考大学一条。孩子就是要散养

    那时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补课、学钢琴、学各类能加分的才艺的家长到处都是。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家长大多是骑自行车带着孩子,现在很多都是开车,造成补习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那会儿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家长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家长,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家长管得多,或者家长声明不管,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的,却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需要你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

    1、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的,家长才给报的兴趣班或请的单独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家长也就没坚持,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这两个孩子在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都露出悻悻之色,对当时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等等,都记不起来了。

    我们现在来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之所至,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家长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家长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学习的目的、学习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训练一个人的过程。藉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获得时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自己“一分努力一份成就”的自信和快乐。

    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训练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的品质,逐步地在十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

    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时间虚度和浪掷的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孩子一次次放弃才艺的学习,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学、不愿意高考,家长才慌了。此时再回头补课就有困难了。正常的社会行为的要求,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对他的管束,不公平。即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已经做不到了,这会让孩子体验更深的挫败。

    这种没要求的教养,孩子是否感激呢?

    小的时候可能觉得妈妈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会觉得你并不真的在意我,因为你不操心,无所谓,随我便,你应该尽的责任例如指导、培养等没有尽到。孩子也会觉得你不信任他,否则怎么会不坚持?是不是不相信我有这样的天赋或能力?

    孩子后来的这些抱怨却是说不出口的,因为当初大家都认为“不管”是对孩子好,是少有的好父母,现在如果推翻这一结论,自己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成了反复无常、自相矛盾,而且自我否定是很不舒服的,让我们往往不能接受。于是,孩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该有多郁闷!

    2、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我接待过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是学校要求他们来做咨询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一直觉得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愧对孩子,所以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从小学开始几乎每门功课都请家教,在学习上是有要求的,孩子的成绩还不错。

    他母亲的叙述有:“我觉得他们的英语老师教学思想太陈旧,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上那些东西我儿子都会了,就打了个哈欠,他就小题大做,批评我儿子。”后来我去问英语老师,老师说:“他打哈欠的声音大到每个同学都听得到,还伸懒腰,然后扑腾一声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引得其他同学笑啊、学啊,课都没法上了。”

    他母亲说:“数学老师留的作业都是重复性的,他都会了,就不想写了。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真压制人的创造力,把孩子全变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儿子不写作业。老师没话说了,就指责我儿子没礼貌,跟他讲话没有用‘您’。”数学老师的说法是:“我问他我为什么没交作业,他的声调比我还高,嗷嗷地说‘你就会留作业,一点儿都不会开发我们的创造力,你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我对他说,你有意见可以提,但你要守纪律,而且跟我说话至少应该用‘您’而不是‘你’吧,小学生都该懂得礼貌,家里怎么教的?这孩子回去告诉他妈了,他妈还来学校找了。这样的家长太少见了。”

    他母亲说:“我们跟他班主任沟通过了,班主任同意说只要他不影响别的同学,就可以。他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两脚蹬着墙半躺在椅子上。不交作业,不举手参与学习,在班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不管他,就管不了别的学生。现在是义务教育,没法让他退学,又不许各种惩罚,也没有评定、处分等等,家长不但不配合,反而还纵容......我是管不了了。”

    他母亲说的他的“事迹”,都是当着他的面说的,这孩子在诊室里,也是旁若无人地东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发上。他妈妈说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声,一动没动,他妈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我了解情况后第一个在脑海里出现的词就是“散漫”。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吧?

    我的团队曾经应邀在宣武区的几所小学开展“问题”学生心理辅导团体活动,面对的是三年级以上的、学校和班主任认为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孩子的言行上确实各有不恰当的地方,高度一致的是,他们都不会,也许不愿、不想去审视环境、同伴、老师的状态,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的冲动,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只顾满足自己随时而起的兴趣和需要,又没有三四岁的孩子那样的天真单纯。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是不愿当他的同学,因为他并不能跟我互动,只顾自己,老打扰我;我也不愿当他的老师,他不能跟着我给出的教学和建议,自以为是,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让我的教学工作受到挑战,浪费我的时间和心血。

    他们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做他的朋友、与他恋爱?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的,因此他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不是成熟的,也不是自由的。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1、出于自己的心结而散养

    家长对孩子过度散养,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结没有处理好。感觉自己从小到大处处被束缚、被管制,把自己的挫败和不得志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制这种被动忍受型家长,会倾向于过度放手孩子的教养,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认为对孩子约束、压抑的人或制度、环境,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母亲一样。

    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那是小时候的自己,带着未被满足的需要,倔强地拒绝长大。这个内在的孩子会时不时地闹出来争取他的利益,于是我们会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们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压抑着这个孩子,直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两个孩子合体了。

    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大多是为了满足我们心中的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疼爱,我们就会过度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自由,我们就会过度地放纵自己的孩子。如果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成长问题,要安抚好自己内在的孩子,让他长大,自己才能成为成熟、理智、客观的成年人,才能当好爸爸妈妈。

    2、拿散养当借口

    还有的家长是拿散养当借口。自己事务缠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运筹帷幄于沙发之上,咂摸回味于饭桌之旁,根本没精力和时间去教养孩子。这样的人如果事业还算成功,家里物质条件还过得去,就会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到诸如家教、留学等条件,孩子有了这些条件,自动地就可以有所成就,会做事了,却忽略了自己的“管”、“参与”,除了对孩子的指导,还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期待、被陪伴。

    我们应该怎么做?

    别忽视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

    对于“散养”,我没有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的责任。

    1、关注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些能力。

    例如做事情的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沟通互动等情感力,这些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的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要说对她每时每天是否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2、做循序渐进的自我控制训练。

    2010年暑假,我们一家在美国的老朋友家住了两个星期。他家的外孙女Lila当时五岁,跟着她的爸爸妈妈到我们的露营地去玩。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们要提前回去。Lila和我女儿玩得正开心,非常不情愿离开,站在帐篷边迟迟不肯上车。这时,她的妈妈,教育学毕业的中学老师,既没有命令她必须走,也没有耐心地讲道理,或者提醒她“我们已经说好了......”等等,她知识站在车边,大约两米外,对Lila说:“Self-control, Lila.”对于五岁的孩子,她已经在要求、训练自我控制了。Lila站在那里,看得出眼神里透露出的挣扎,做着艰难的选择和决定。不到一分钟,谁都没说什么,Lila自己转身上车去了,神情很落寞。

    我个人认为五岁讲自我控制稍微早了点,从六七岁开始一点点地训练,到十岁能建立起自我控制的意识,十三岁开始能主动去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很小就会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是要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做得到。当时,这件事还是让我感到很触动,有了自我控制,才谈得上自我承担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养孩子,现在省事儿了,以后够你受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eo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