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对话,了解一本书的内容,需要了解一个作者,了解一个作者,除了对作者的生平进行研究,还需多读几本他的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发现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能是作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的烙印,在对作者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再去细细品读他的作品,之前浅层阅读中的困惑或许就可以迎刃而解,甚者,更能更正之前因未进行广泛性和关联性的阅读对作者产生的片面和错误的认知,进而对作者和其作品都有焕然一新的理解。写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品评分析,例如,你觉得这本书写得好,是好在哪里,是构思巧妙,立意深刻,感情真挚还是辞藻华丽,从中你可以借鉴什么,甚至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就书中某些让你有所启发的内容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我想,写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出于感之而言,更是出于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和回应,对于每一个真正的作家学者,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心血,他的智慧,他毫无保留的将他呈现给芸芸众生,除了抒发个人情志,也期待有懂他的人真正能会其意、解其愁,更有心胸开阔之人期待着读者批评指正,与其进行思想碰撞,以求更加开阔明朗的造诣境界。贾岛诗有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正是表达了创作的不易和对知音的渴求,这就是为什么有时通读一本作品可能只需几日时间,但写读书笔记却要耗费比之多得多的功夫,皆因惶恐以我之浅薄亵渎了彼之深邃。不想曲其意、误其理。方才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细细思索、慢慢品味。
最近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估摸着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无法攻克全本,得其要领。究其原因,此书更像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痴人呓语,因为书中有梭罗对很多社会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之以分析论证,说理性的文字,读起来不免枯燥乏味,加之是翻译作品,在传情达意、遣词造句上不免有偏颇之处,故给阅读和理解造成很大的阻碍,但即使不得其真意,你也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熠熠生辉的智慧光泽,我们都痛恨长篇累牍的大道理,但若有一个人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一些老生常谈、司空见惯的问题,即使只是略微指点一二,也如醍醐灌顶,让你茅塞顿开,心底暗暗生出几分惊喜。此书当之无愧是梭罗智慧与思想的结晶,若你能真正读懂《瓦尔登湖》,该不禁叹服他思想之深邃,思考之辩证,分析之透彻,故智者该是想人之未曾想,悟人之不得悟,发人之深醒,予人以启迪。
如果一本书你通读一遍便觉已得其意,那便不是一本好书,优秀的作品首先不会让人一览无余,高明的作者也不会想让读者轻易从他的作品中窥见他的思想和灵魂。这与中国人素来崇尚不显山不露水的含蓄之美,讲究微言大义不无联系。坦承固然让人觉得安稳妥帖,却也失去了想象的魅力和琢磨的乐趣。真正的好书值得一遍又一遍的品读,每读一遍都可能有全新的理解,更深的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不会一次性和盘托出,等待你几番琢磨思索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却仍旧“犹抱琵琶半遮面”。待到你领会了其中的真谛,去又要不禁感叹“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乃读书之真趣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