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90994/0bb19367e9581bdc.jpg)
01
先谈谈我们一贯持有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天天读读读,学习就会好。
小时候,家长和老师经常苦口婆心的告诫我们,要多读几遍,最好天天读,就会学得好。
这本书告诉我们,反复读是白费力气。
因为反复读会让我们自以为记住了,会对读的内容不上心了,其实只是读熟而已,并没有真正掌握。而且为什么孩子也很喜欢去读?因为那样做不费什么力气,没挑战性。
比如我儿子,这段时间爱读课文了,我一度感到很欣慰,其实今天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悲伤。因为儿子的表现正如书中所讲,只是“过口瘾”,却“不过心”。嘴巴读,眼睛四处漂移,读的很流利,但是还是不认识字,不会写字。
误区二:书里笔记写的划的越是密密麻麻,说明学得越好。
中学时,经常会看到很多同学的书被各种颜色的荧光笔涂的色彩斑斓,也有一部分同学的书总是整洁清爽。我们总会对前者感叹并赞美他们的奋斗精神,对后者深深怀疑他的学习效果。
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在书上做满笔记的人,未必能够学得好。
爱在书上勾勾画画,和爱反复读课文的人一样,他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会了,会沉浸在虚假的自我陶醉中。而且,这样做的确很轻松容易,不费力,人性就是趋利避害。
误区三: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节奏,把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孩子就好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受到两个系统的制约,一是直觉和感受;二是理性和思考。
孩子由于心智的不成熟,根本无法理性管控自己的行为,无法看到长远的后果和影响,他们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引导。但是现在“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盛行的大背景下,家长们太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太任由孩子去自我发展,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孩子,他们做事基本第一反应都是从直觉和感受出发,很少会通过理性思考,这样做事的结果通常都不太好。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能力。
02
接着,讲讲正确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第一,高效的学习需要考试等刻意练习。
“学习”这件事的流程是:先是知道理解某个知识,然后通过练习巩固这个知识,接着需要考试来帮助检索这个知识。
只有通过考试,在意识中产生挑战,学生通过付出努力,迎接挑战,把这个知识从记忆中检索出来,这个知识才算是真正被这个学生掌握了,记住了。如果没有考试,这个知识仅仅存在于学生的表层意识,很快会被遗忘。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要有挑战,效果才会好。
仅仅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是不够的,人类无法随时调用琐碎的知识点。我们学习的知识,一定要通过输出,比如讲给别人听,或写成文章,把琐碎的知识点在大脑中和其他已有知识像搭积木一样的搭起来,构成心智模型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永久的记住它,并随时在实践中运用出来。
所以,要想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就要付出刻意的练习,通过画脑图,整理归纳,并实践,这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二,间隔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
学习需要有挑战性,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加入了间隔时间和间隔内容,我们再次检索所学的东西时,就需要下更大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的过程,进一步加强记忆。所以,当我们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加入时间间隔或穿插别的训练内容,能够把它记得更牢,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犯错是宝贵的,因为它能够增强大脑检索的能力,促进理解和记忆。
面对考试,学习者总想得满分,于是很多人都把错误看作是失败,总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出错。
但是其实,当学生们在自己的错误后能够得到纠正和反馈,这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人人都想让自己成为天才,其实成为天才的概率极其微小,大多数成功者都是通过刻意练习,通过正确的方法,通过终身学习,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天才”。
天才没什么好羡慕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天才们”的修炼方法。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秘籍。
从此,对考试、对测验、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合上书对知识点归纳整理等等,对这些学习方式更多了一份理解,原来它们是有如此牢固的科学依据的。那么接下来就在实践中运用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0994/6b0eba30d6f04ac8.png)
日更52/1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