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瞎子
一个很少联系的朋友说我很神秘,给人一种飘忽的感觉。听到这样的形容挺开心,有点喜欢这种被人看做神秘的感觉,这能给我一点和人相处发距离。这个距离代表的就是人际关系美感,也是我欣赏的平和。就像沉默在屏幕前浏览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网络在隔绝了现实关系的同时带给了所有潜水员神一般的超脱。他们在一边不能抑制的泛滥人性的同时一边吟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来强行想象神性的存在。这样的神秘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所以为的理性的错觉。好歹我还不至于被当做一个怪人被排挤在外,依旧能给周围的人带去一种常见的真实。所以对那些看我神秘的人来说,可能只是我没能给他们展现所以为的面貌。曾经自比于一面镜子,每个人所认为的不过是他们自己想法的反映。现在如果让我自比的话,我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快毛玻璃,只能模糊的反映玻璃后的颜色。
造出几个分身穿梭在不同的角落,扮演不同的人。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愚昧的老古板,还有几个不左不右的真理崇拜者,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语他们都会发表在那些小众狂热的圈子里。感觉自我以后的每一批青年要么更理智,要么更狂热。这时才发现自由释放情绪都是安抚那些新兴小知识青年最佳的方式,那些曾经疯狂青涩的“少年小赵”最后还是会在读了两本书,混了两年后成了圈子里最暮气沉沉的人。要知道在圈子化愈加严重的当下,每个不同圈子的人都给人一种神秘感。加上个体已经丧失信息选择能力下,大数据计算后的个性推荐更加在加剧化群体的分化。于是早期流行的年代划分,越来越细,细到已经五年一代都难以认同。所谓的饭圈,帝吧等不断被主流资本宣传的圈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强行推广为全民文化。在遭到大范围的批判后,倒是不经意的形成了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回归运动。只是如果不能坚持核心观念,这样的回归多少程度上能包容形形色色的“神秘人”呢?在几个分身的考察总结下,小群体给人的神秘性本质就是社会意识异化的表现。个体的神秘则直接表现为主流群体中被边缘化,造成人为的认知偏差,进一步加深个体的神秘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在现实中当一个人只是潜水在群聊里,就容易被认为神秘同时也已经边缘化,最后就是被认为奇怪和反群体了。
因此虽然我很欣然听人形容神秘,还是有必要为自己的纯洁做做自嘲的辩护。毕竟说不定哪天就直接成了主流圈子里的异类了。在走向边缘的过程,也是对自我认同的离心化,进一步来说就是自我怀疑。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有意识它们会自杀吗?一个回答就是“意识的存在就是能认识到自己,但但这不代表认同自己”。选择和外界保持一段理性的距离,在脑海里模拟整个世界的走向,神也不过如此。只是神们也不能怀疑自己,也不能填满存在背后的虚无。这或许就是能给人神秘感最深沉的原因了。
个体的神秘性来源于自我认知的萌芽,群体的神秘性则多是被动的边缘化所引起的。即使能自然形成的神秘团体也不会长久存在,因为神秘性就否决了他们的传播纳新。所以那些被定义为神秘的群体,多是被强制剥夺广泛传播信息的小众圈子。他们被社会边缘化根本就是主流社会对小众的排挤和同化失败的表现。实际上还有就是神秘社团也就是在不断排挤中长久存在,他们的文化最终会广泛分布在社会意识中。相反于虚无的存在主义所表现的个体神秘,集体的神秘却能带给人超越虚无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