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即,惠施,魏国宰相)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道:“你看,鱼儿在河水中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
惠子道:“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道:“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惠子道:“这就对了,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当然就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道:“不对,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你一开始是问我‘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显然,这是庄子的诡辩。
惠子问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问“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从哪里知道的”。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不是诡辩是什么?
《墨菲定律》这本书中列举了一种叫“情绪定律”的心理学规律。从这个定律来看,每个人都是情绪化的生灵。当人心烦气躁时,就会无端地向人发火;当人心情舒畅时,又会莫名其妙地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熟悉的人关怀备至。就连被人类推崇备至的“理性思考”,其实也是情绪化的产物。因为“理性思考”也是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所做出的思考。这种任何时候所做出的判断都是由情绪决定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就叫“情绪定律”。
庄子之所谓的“强词夺理”,也并非就是诡辩。根据“情绪定律”,当一个的心情非常不错时,他看到什么东西都可能觉得是快乐的。庄子有感而发,“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鬼知道当时的“鲦鱼”是不是快乐。倒是庄子,他当时的心情估计很不错,才有此感叹。
诚如是,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问,倒显得煞风景了。他是否应该回答道:“是鱼之乐也。”
试想下。
如果早上在电梯里遇到女同事,你赞美她说道:“你今天的这裙子很配你的气质。”而一旁的同事问道:“哪里配她的气质?”想想都觉得满电梯的尴尬。
所以,庄子才要“强词夺理”。
庄子只想表明态度:人活着,开心最重要。
人活着,只要开心就好,至于为什么开心,别问。
因为老子的人生与你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