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作家史铁生的这样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一顿狂笑,这比喻也太犀利了。笑完之后,是深深的认同。人和猪的差别因为基因不同,可量化看见差异,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你无法想象,因为认知差异,认知不同的人就好象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说到认知差异,比如亲子阅读这件小事,看到很多爸爸妈妈在朋友圈的亲子阅读打卡,能一直坚持,看绘本的数量也一直在增多,挺好。如此努力和勤奋,真的挺好,但是要警惕“低水平勤奋”。如果孩子读完一本绘本,生活照旧,习惯照旧,那么这本书就只是像在孩子的脑海中飞过一只鸟,看见了,却没留下痕迹。
如此这般,你带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但是孩子的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却没有太多提高,所以,你进行的只是自嗨式的亲子阅读,比数量、比完成、比打卡。你无比享受给孩子读绘本的数量递增,可实际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你可能想让孩子摘抄好的句子?
那可真是应了那句话“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这些只是孤立的知识点,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我们看似带着孩子去读了很多书,1年100本绘本,甚至有的1年1000本绘本阅读,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与孩子已知的信息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带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什么改变?怎么办?
1、带孩子读书放慢速度,帮助孩子把知识内化成能力
不要太在乎是否读完,或者非要从前向后读,而是要让孩子试着描述读完后的想法,让孩子试着想想和哪些过去的经验相关。比如说读完绘本《The wheel on the bus》,孩子肯定会对朗朗上口的词组比较感兴趣,“up and down、move on back、round and round等等",我们要教的不仅仅是英语的词组,而是让孩子回想起自己做公交车的经历,看到的轮子是不是转啊转,上车是不是都要向后走。
这样孩子乘公交车的体验结合着绘本的画面就会很形象,孩子对上公交车的流程就很清晰,慢慢延展到做各种交通工具的流程,动车、飞机、轮船都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遇到问题向谁寻求帮助等等。
有心的妈妈们这时候就可以买各种交通工具的绘本做主题阅读,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细节,通过不断和旧的知识进行连接,孩子在出行方面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性的选择。
带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什么改变?2、启用黄金思维圈,让孩子先想为什么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首先是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其次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做?最后才是what层面,也就是做什么事情。
很多人思考都是要做什么,而不是想清楚为什么要做,如果我们能够从为什么要去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就能够与别人打成更好的共识。
比如在带孩子读绘本《The wheel on the bus》,在回想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中,孩子会常常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的规律,比如说“上车后向后走”,为什么要向后走?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向后走?其实是为了给别人腾出更多的空间,为别人在付出,而经常能够为别人付出的孩子,通常都是受欢迎的,因为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这样的规律其实是底层规律,适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鼓励孩子在关系中学会付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更为宽广。
带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什么改变?3、温故而知新,让孩子形成定期反思和回顾的习惯
如果孩子能够成为时间的朋友,他就会享受时间的复利,会越来越产生价值;而有些孩子是和时间做敌人的,时间越久,越被动,越不想去改变。
回顾,就是加入了时间的维度和力量,不同时期去回顾这本绘本会有不同的新意。
“为什么会从轮子转啊转开始这首歌?”
“为什么孩子哭的时候,大家都开始嘘嘘,让孩子安静?”
有了这些思考,孩子就会在一些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输出倒逼输入,当他口述时遇到不清楚的问题,还是会费解问题的答案,就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认知。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认知迭代”。
带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没什么改变?真正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把基础规律运用到生活中的孩子屈指可数,所以,学习改变亲子阅读的底层认知,孩子会受益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