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昨天了凡先生说了张畏岩乡试不中致发怒,骂主考官有眼无珠,通过一道人指点,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他知道该自已行善积德改变命运,那么他的努力有用吗?请随我继续往下读:
努力改变得回报
原文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举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举中第一百五名。
注释
折节:改变从前的行为。
自持:克制自己。
译文
张畏岩从此改变了往日的作风,很克制自己,善事越做越多,阴德也越来越多。丁酉年,他梦见自己这一所高大的房子里得到了一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册,其中有很多行是空缺的,于是他就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说,“这是今年科举的录取名册。”张畏岩问:“为什么缺这么多名字呢”?旁边的人说:“对于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阴间每三年会考察一次,必须是行善积德并没有过错者,才能在上面留下名字,就像前面缺少的,都是原本应该考中的,但是因为最近的品行不好,所以除去了名字”,又指着后面一行说:“你这三年来,谦虚谨慎,克制自己,应该能够补充到这里,希望你继续保持”,这一次他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举人。
解读
张畏岩在领悟了老道士的话之后,就开始有所行动了,他经过三年的认真改过,积德行善,谦虚和善,最终成功的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终于以105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
了凡先生告诫人们无论是行善积德,还是想要做恶,别以为别人不知道,但其实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正盯着你,他说:
举头三尺有神明
原文
由进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是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注释
修业者:读书人
译文
由此可以看出,举头三尺有神明,趋向吉利躲避凶祸,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一定要在我们的内心中限制我们的行为,一点也不能得罪天地鬼神,而且要谦虚谨慎,使得天地鬼神都觉得我们受了委屈而可怜我们,这样才有获得福气的基础。那些盛气凌人的人,一定没有远见,即使发达了也没有福气享受,稍微有点见识的人,一定都不会让自己因为心胸狭窄而拒绝得到福泽,况且谦虚的人有受到教育的机会,这样能得到无数的好处,尤其是读书人不能少的。
解读
张畏岩只不过埋头做了几年的善事,并没有对任何人说,也没有到处去宣传,但还是被鬼神所知道了,这和我们俗话说的“人在做,天在看”道理是一样的,这也是了凡先生“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缘故。
其实,现代很多人认为鬼神什么的根本就不存在,举头三尺有神明完全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但我认为信不信有天地鬼神,不必强求,但行善或作恶要看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一颗善心,保持谦虚的品性,谦虚的人一定心胸宽广,一定会能够得到别人的好感与帮助,只有拥有别人的帮助,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而那些骄傲自负的人,往往都是目中无人,看不起任何人,这样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好感的,当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即使自身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指正。
当然谦虚一定要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不是为了应付什么,如果表面上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而在内心里却是骄傲自负的,那么也是得不到好处的,所以说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做到谦虚谨慎,有所敬畏。
做个善良的人、谦虚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了凡先生接着说了:
有志者事竟成
原文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虛,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注释
兴阑:兴尽。
译文
古人曾经说过:“志向在于考上功名的人,就一定能取得功名,志向在于大富大贵的人,就一定会大富大贵”。人有了志向,就像树有了根,只要立下了志向,就必须要经常保持谦虚,处处不忘给人行方便,这样自然就能感动天地,自然就会降下福气给我们。
当今考科举求学功名的那些人,最开始并没有真正的立下志向,只不过是凭借一时的兴趣,兴趣在的时候就考取,没兴趣的时候自然就停止了。
解读
了凡先生说了一个人的志向,其实就像一棵树的树根。
而这个人实现之后的志向就应该是长成后的参天大树,从一个小小的树根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就是从拥有志向到实现志向的过程,树木的生长需要养分,那么志向的实现需要什么呢?这需要很多东西,比如说个人的努力,别人的帮助,以及恰到好处的机遇等等。
所以说有志向很好,但是想使得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不是光靠幻想,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也就是说不努力,不做出实际的行动,那志向永远只能是一个志向,不会变成现实,只能深深的隐藏在自己的内心之中。
了凡先生还说了要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还有一点就是“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要谦虚低调做人,处处与人方便。待人平心静气,一团和气。
一个有志向的人,如果努力去做的话,最终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本书的最后,了凡先生用了孟子话作为《了凡四训》的结尾,看看他是怎么收尾的呢,请看:
与民同乐和礼乐治国
原文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遮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注释
庶几:差不多
译文
孟子说:“大王既然这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被您治理得也差不多了”?我认为考科举也是这个样子。
解读
了凡先生在这里并不是说一个统治者爱好音乐就能治理国家,而是一个统治者如果爱好音乐的话,可以通过恰当的方法达到用音乐教化人民的目的,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孟子的这句话主要的意思就是让齐宣王明白与民同乐的道理,明白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当然,“乐”在这里不仅仅是指音乐,还包括一种制度,是古代用来叫唤人心的东西。再有,乐在这里面其实也可以指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礼乐治国”。
当然了,对于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无论是理解为与民同乐,还是理解为礼乐治国,都没有太大的影响,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立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且按照自己的志向坚定不移的去努力。
《了凡四训》这本书到今天全部分享完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了凡先生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集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例子,告诉人们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虽然文章篇幅较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我受益匪浅。虽然才读了第一遍,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不知道你看了此书以后有何感想呢?
感谢您的关注,感谢您的阅读。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