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要和孩子成为朋友”这个理论,被父母们奉为“至理名言”。
大多数的父母对这句话真的是深信不疑呢,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开始要努力和孩子成为朋友,能参加的亲子活动一个都不落下。
孩子也是越来越黏着父母、依赖父母,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些家长就感觉到亲子关系突然有了点变化。
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虽然还是会经常和父母聊天,但是不像以前说的那么多、那么兴奋了。
这时候父母就会觉得有些失落,会想:“我跟孩子一直都是朋友啊,怎么就变了呢?”
Part 1
父母有比“朋友”更重要的责任
其实,“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是个伪命题。
抛开老生常谈的代沟问题,亲子所处的不同环境也是个很大困扰。
现实中,孩子每天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相处,而你或是在家跟邻居聊天、或是在公司跟同事打交道,不同环境的人气场是不同的。
网络上,孩子不仅玩微信,还会逛微博、贴吧、知乎等各种社交平台,而你可能只从朋友圈去看全世界,你们获取到的信息和途径都是不同的。
比如,你知道skr、bhys、zqsg、xxlb都是什么意思吗?(ps:skr是说唱里的一个拟声词,被吴亦凡带火。bhys、zqsg和xxlb则是汉语拼音的缩写,分别代表不好意思、真情实感和谢谢老板。)
环境不同带来的信息差异,让“成为孩子的朋友”变成伪命题。
事实的真相是,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最需要担任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朋友”。实际上,父母要做的远比朋友要做的更重要、更复杂。
然而,我们不仅会被这句看似有理的话误导,把自己放在错误的定位上,还常常对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
Part 2
亲子间最大的误会:
我的孩子叛逆了
正如有些父母会有失落的心情一样,我们会因为孩子的某些变化而感到焦虑。这样的焦虑,其实是因为我们感受到孩子和自己不怎么亲近、开始不听话了。
其实,这些让家长“焦虑、恼火”的变化,都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过程,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绝佳契机。而我们却往往沉浸在“孩子不听话”的沮丧中,跟孩子“较劲”。
科学调查证明,孩子自我意识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已经初步显露。我们也常将三年级看作青春期的开始。
青春期往往来得很“突然”,孩子的变化容易让大部分家长走进这样的误区: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等同起来。于是父母不自觉地抱怨:“孩子变得太快了,现在话都说不上几句了。”
一旦陷入这种误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意识里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因为,把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归咎为孩子叛逆,是亲子间最大的误会。
被我们误认为是“叛逆”的表现之一,就是孩子的“两幅面孔”。
试着想一想,你会不会从他人口中得知孩子完全不同的一面?比如,孩子面对你时总是缺少耐心、不近人情,但是老师和同学却说他积极乐观、乐于助人。
有这种经历的父母,或许会觉得孩子对别人好对自己却显得冷漠,是针对自己,是叛逆。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成长过程。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一致,并不是不知道这样不好,而是他们知道却无法改变。此时,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正在尝试从心理上独立于家庭。
这应该是一个让人感到欣喜的转变,可惜我们却被表象迷惑,只道是孩子“叛逆”了。
Part 3
别再只看到孩子的“不听话”了
卢梭曾经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可是在我们感到孩子开始叛逆的时候,我们却往往会讲更多的大道理、发更大的脾气、制造出更多的自我感动。因为我们想让孩子变得“听话”。
很难认同对吧?但这确实是真相。
不信的话,不妨给自己做个小测试,看看下面这些沟通误区,你踩过几个?
1、交易式沟通:常为一问一答,而答者显然不愿继续对话
“作业写完了吗?”“恩”
“什么时候考试?”“后天”
“明天去外婆家吧?”“好”
2、指挥官式沟通:常为命令式语句
“好好复习,少看点电视!”
3、道德家式沟通:冷冰冰的说教,没有温度
“这种情况没什么大不了,避免情绪化,很好处理。”
4、救世主式沟通:对孩子爱护有加,单向付出
“有什么事你告诉我,我去替你跟老师说。”
5、法官式沟通:公正有余,而人情味不足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你错在先,就要接受惩罚。”
6、贴标签式沟通:因为个别行为轻易给孩子下判断
“你总是这么粗心大意,以后会吃亏的。”
7、心理学家式沟通:理性分析,但给孩子带来压力
“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二是……”
8、粉饰太平式沟通:语言乐观,但却触不到孩子内心
“这不是什么大事,睡一觉起来就好啦。”
在成长的转折期,孩子受到的教育会决定他们的性格基础。
良好的沟通和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正向、积极的成长,从而形成健全的心理。反之,我们则会离孩子越来越远,到那时,就远不止“不听话”、“学习不好”这些问题了……
可是,我们却容易抓住“孩子不听话”这一个点反复纠结,而不想想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是否也需要随着孩子成长改变。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从现在开始,试试用以下这些方式去跟孩子进行沟通吧。
1、用鼓励的话代替贬低的话,激将法千万别用在正在发展自我意识的孩子身上。
2、用选择式的、询问式的话代替命令式的话。
3、不能光说好话,可以遵循黄金4:1法则,即让孩子感觉到(而不是你自己感觉到)你对他好四次,再做一次原则性管教。
/ END /
图片 / 源于网络 侵删
网友评论